學好論壇

【學好教育】想寫好文章,得先還給孩子「感受」的自由

學好視覺設計: SIN YI LIN / 類型:攝影
 
想寫好文章,得先還給孩子「感受」的自由
撰文/郭靜如     分類:台北寫作教育   對象:國小/國中/高中   地區:台北市/士林/天母
 
寫作,是孩子心中永遠的痛?
 
     曾幾何時,「寫作」(或者說作文)已成為許多孩子心中的夢魘,隨著各種寫作,諸如:小日記、讀書心得、各種與作文有關的學習單、學校大小作文考試,甚至是坊間作文班的回家作業...etc。
     孩子們一聽到要下筆,伴隨而來的情緒,多是痛苦、壓力、成績、評價、限制、壓抑、說謊等負面感受,而不是師長們所期待的:發揮創造力、記錄生活、抒發情感、表達意見等等的正向連結。
     為什麼?究其因果,我認為會造成現今孩子如此逃避寫作的理由,以至於影響表達結果的原因不脫下列幾點:
 
一、生活經驗貧乏:生產線式時間/空間管理
 
      家長接送、安親班接送、家中、車中、學校、補習班、家中.....
      孩子的一日作息,被簡單地切割成為制式的風景、制式的生活習慣,加之被繁重的課業及諸多大大小小的才藝課惡性纏身,單調一致的生活日復一日的不斷輪迴,孩子對於可預知且必須「按表操課」的週期性生活早已麻木不仁。
      於是,為了能讓自己沒有其他的期待(而受到傷害),孩子逐漸潛意識地選擇用漠然的態度去面對無力改變的現狀,才能讓想像力正值爆炸力起飛的自己,能夠安適地習慣這種生活、被師長稱讚「適應力很強」。
      也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習慣被父母安排、被「以充實之名」填鴨的生活。
      試想想現在的你(家長),不就正身處於「被行程表追著跑」的困境和惡性循環中?你是否已經喪失對生活的熱度?或是下班之後,再也提不起心力從事其他活動?更遑論自發性地放慢腳步、好好品嘗生活時時刻刻帶給自己的感受與變化?
      別想太多,您的孩子們可比您提早30年就開始這種生活了呢!
      對分分秒秒被行程推著走的孩子而言,「浪費時間」其實是何其奢侈的享受?
      即便多了好不容易騰出的時間空檔,孩子也無心安排其他有意義的活動,或是用心感受生活,而寧可選擇玩電玩、看電視,快速地填補短暫的空白時間、又能即刻獲得感官刺激的方式,等待空閒時間消磨殆盡。
      當孩子對於生活經驗沒有期待,對於實際體驗沒有衝勁,你又如何能要求他(她)對相應的主題文章「有感覺」、「有想法」,或是在文章中舉出相應的生活例子呢?
 
二、感知力衰退:是「無感」生活?還是「五感」生活
 
     「感知能力低落」其實和「生活經驗貧乏」互為表裡。
      當我們關閉了對周遭的感知雷達;當我們不在意身旁哪些人、事、物正發生哪些變化;當我們阻絕了自己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動機會;當我們是「在場的不在場的人」,我們又如何能在缺少刺激之下,萌發情緒、想法,甚而在平凡中累積不凡的生活經驗呢?
      而偏偏,寫作能力與寫作深度的優劣與「感知力」息息相關。
      通常寫作能力較佳的孩子,對生活周遭的感知力多優於同儕。
      此處的「感知力」,包括:面對日常生活的態度----
      是張開雙眼「觀察」生活?還是只是「看過就好」?
      是打開用感官「聆聽」周遭的聲音,還是只要「聽過就好」?
      是選擇用心「感受」生活,還是「漫不經心、過一天算一天」?
      只要家長願意多給孩子一些「用心感受生活」緩衝時區,其實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寫作與表達的衝擊;因為,所有大小經驗或多或少都會觸發孩子內心某一部分的感受衝動,而透過感知獲得的個人體驗,也將化為孩子特有的生命養分,累積成為寫作時的素材,成為社交時援引的話題,甚至,成為構築孩子想法與價值觀的基石。
      孩子是「無感」生活,還是「五感」生活,身為家長的您,必須做出選擇!
 
三、閱讀量不足:沒有相應的他人經驗來補強
 
      假使孩子的一日行程安排不可逆(因為考量到家長的工作週期)、生活經驗也非短時間可以增補,那麼「閱讀」將會是孩子開拓視野與想法的最佳(幾乎是唯一)途徑。
      因為孩子將能夠從閱讀擴充未知的知識、汲取他人的生活經驗,進而從抽象文字所建構的情境中去累積屬於自己的生命養份,並將這些經驗、感受化為己用,所以,「閱讀」可以說是面對生活經驗營養不良時的最佳「營養品」。
     就如同前面提到,當孩子的生活被「行程表」規範、框架,他們在沒有足以獲得更多經驗的限制之下,要求他們寫出切合(老師所設定的各種不符合時代與跳離經驗想像的)主題、同時還得「富含情理」的文章,其實是相當強人所難的事。
    但是「閱讀」,恰巧能夠打破生活經驗不足的窘境。因為閱讀素材多變豐富,即便沒有親身體驗,但只要透過閱讀,孩子便能夠從他人的經驗中理解、觀看事件發生的始末,從作者抒發的感受中培養「同理心」、甚至透過「設身處地」,驅動自我感知、累積相似經驗,進而發展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感受。
     可惜的是,加諸於現代的孩子的各種不利因素過多:升學壓力、資訊氾濫後的暈眩症、遊戲世代、生活作息僵化,不僅生活經驗不足,連閱讀經驗(閱讀對象)也十分貧乏,因此也就無法調配記憶中曾經閱讀過的訊息,將資訊化為所用,成為寫作的材料。
     寫作寫不出來事小,無法正確且有效自我表達,才是學好真正擔心的警訊。
 
四、現代失語症:沒有想法,更不會表達
 
      探究孩子「不會寫作」的原因,我認為可以分為:
 
      a.有想法,也知道如何表達
      b.有想法,卻不知如何表達(調查人數最多)
      c.沒有想法,但想學如何表達
      d.沒有想法,遑論學習表達
 
      上述當中,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往往是「有想法,卻不知如何表達」。為什麼?
      因為這個問題屬於「技術層次」,只要有經驗、有想法、有感受,敘述的順暢度或技巧都可以被修正、優化。
      但倘若今天孩子經驗缺乏、生活無感、又不懂得藉由閱讀援引、挪用、嫁接或以此進一步延伸出自己的想法,在「不知道」(沒經驗過、自己可能接受或忽略了什麼)底下,要擠出隻字片語,何其困難?
      即便絞盡腦汁、使用了無關痛癢的字句或辭藻湊合到規定的字數、搭建了看似完整的段落,這樣的文章充其量也是空洞無物、毫無靈魂可言的文字堆砌。
      一般而言,我們要透過文字表達思想,都必須經歷過「接收訊息(input)」和「輸出訊息」(output)的轉化過程,如果轉換的過程順利,那麼我們便將資訊內化為己用,在表達想法時自由靈活的運用資訊。
       如果孩子在「不知道要呈現什麼」一端出了問題,可能的狀況如下:
 
     (一)看不懂它要我呈現什麼,所以我也不知道要表達什麼。
     (二)看得懂,但是想法(資訊)太多,不知道要表達什麼。
     (三)看得懂,但是卻語意不清
 
      上述三種寫作狀況,其實就正好呈現出孩子的理解力狀況和表達層次的差異,只要悉心觀察表達出來的文字脈絡與體質,就能從寫作的內容,推估孩子的學習狀況,並且給予適當的協助。
 
還給孩子感受的自由
      簡單來說,寫作,其實不難,難的是如何訓練孩子開啟感官、善用觀察力,從生活中取材、從閱讀中學習。
      然而,這一切,並不簡單得只是師長的一句:「寫好文章很重要」
      而是師長要真正理解孩子的學習困境,並協助孩子擁有「感受的自由」!
學好視覺設計: SIN YI LIN / 類型:平面設計
 
想寫好文章,得先還給孩子「感受」的自由
撰文/郭靜如     分類:台北寫作教育   對象:國小/國中/高中   地區:台北市/士林/天母
 
寫作,是孩子心中永遠的痛?
 
     曾幾何時,「寫作」(或者說作文)已成為許多孩子心中的夢魘,隨著各種寫作,諸如:小日記、讀書心得、各種與作文有關的學習單、學校大小作文考試,甚至是坊間作文班的回家作業...etc。
     孩子們一聽到要下筆,伴隨而來的情緒,多是痛苦、壓力、成績、評價、限制、壓抑、說謊等負面感受,而不是師長們所期待的:發揮創造力、記錄生活、抒發情感、表達意見等等的正向連結。
     為什麼?究其因果,我認為會造成現今孩子如此逃避寫作的理由,以至於影響表達結果的原因不脫下列幾點:
 
一、生活經驗貧乏:生產線式時間/空間管理
 
      家長接送、安親班接送、家中、車中、學校、補習班、家中.....
      孩子的一日作息,被簡單地切割成為制式的風景、制式的生活習慣,加之被繁重的課業及諸多大大小小的才藝課惡性纏身,單調一致的生活日復一日的不斷輪迴,孩子對於可預知且必須「按表操課」的週期性生活早已麻木不仁。
      於是,為了能讓自己沒有其他的期待(而受到傷害),孩子逐漸潛意識地選擇用漠然的態度去面對無力改變的現狀,才能讓想像力正值爆炸力起飛的自己,能夠安適地習慣這種生活、被師長稱讚「適應力很強」。
      也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習慣被父母安排、被「以充實之名」填鴨的生活。
      試想想現在的你(家長),不就正身處於「被行程表追著跑」的困境和惡性循環中?你是否已經喪失對生活的熱度?或是下班之後,再也提不起心力從事其他活動?更遑論自發性地放慢腳步、好好品嘗生活時時刻刻帶給自己的感受與變化?
      別想太多,您的孩子們可比您提早30年就開始這種生活了呢!
      對分分秒秒被行程推著走的孩子而言,「浪費時間」其實是何其奢侈的享受?
      即便多了好不容易騰出的時間空檔,孩子也無心安排其他有意義的活動,或是用心感受生活,而寧可選擇玩電玩、看電視,快速地填補短暫的空白時間、又能即刻獲得感官刺激的方式,等待空閒時間消磨殆盡。
      當孩子對於生活經驗沒有期待,對於實際體驗沒有衝勁,你又如何能要求他(她)對相應的主題文章「有感覺」、「有想法」,或是在文章中舉出相應的生活例子呢?
 
二、感知力衰退:是「無感」生活?還是「五感」生活
 
     「感知能力低落」其實和「生活經驗貧乏」互為表裡。
      當我們關閉了對周遭的感知雷達;當我們不在意身旁哪些人、事、物正發生哪些變化;當我們阻絕了自己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動機會;當我們是「在場的不在場的人」,我們又如何能在缺少刺激之下,萌發情緒、想法,甚而在平凡中累積不凡的生活經驗呢?
      而偏偏,寫作能力與寫作深度的優劣與「感知力」息息相關。
      通常寫作能力較佳的孩子,對生活周遭的感知力多優於同儕。
      此處的「感知力」,包括:面對日常生活的態度----
      是張開雙眼「觀察」生活?還是只是「看過就好」?
      是打開用感官「聆聽」周遭的聲音,還是只要「聽過就好」?
      是選擇用心「感受」生活,還是「漫不經心、過一天算一天」?
      只要家長願意多給孩子一些「用心感受生活」緩衝時區,其實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寫作與表達的衝擊;因為,所有大小經驗或多或少都會觸發孩子內心某一部分的感受衝動,而透過感知獲得的個人體驗,也將化為孩子特有的生命養分,累積成為寫作時的素材,成為社交時援引的話題,甚至,成為構築孩子想法與價值觀的基石。
      孩子是「無感」生活,還是「五感」生活,身為家長的您,必須做出選擇!
 
三、閱讀量不足:沒有相應的他人經驗來補強
 
      假使孩子的一日行程安排不可逆(因為考量到家長的工作週期)、生活經驗也非短時間可以增補,那麼「閱讀」將會是孩子開拓視野與想法的最佳(幾乎是唯一)途徑。
      因為孩子將能夠從閱讀擴充未知的知識、汲取他人的生活經驗,進而從抽象文字所建構的情境中去累積屬於自己的生命養份,並將這些經驗、感受化為己用,所以,「閱讀」可以說是面對生活經驗營養不良時的最佳「營養品」。
     就如同前面提到,當孩子的生活被「行程表」規範、框架,他們在沒有足以獲得更多經驗的限制之下,要求他們寫出切合(老師所設定的各種不符合時代與跳離經驗想像的)主題、同時還得「富含情理」的文章,其實是相當強人所難的事。
    但是「閱讀」,恰巧能夠打破生活經驗不足的窘境。因為閱讀素材多變豐富,即便沒有親身體驗,但只要透過閱讀,孩子便能夠從他人的經驗中理解、觀看事件發生的始末,從作者抒發的感受中培養「同理心」、甚至透過「設身處地」,驅動自我感知、累積相似經驗,進而發展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感受。
     可惜的是,加諸於現代的孩子的各種不利因素過多:升學壓力、資訊氾濫後的暈眩症、遊戲世代、生活作息僵化,不僅生活經驗不足,連閱讀經驗(閱讀對象)也十分貧乏,因此也就無法調配記憶中曾經閱讀過的訊息,將資訊化為所用,成為寫作的材料。
     寫作寫不出來事小,無法正確且有效自我表達,才是學好真正擔心的警訊。
 
四、現代失語症:沒有想法,更不會表達
 
      探究孩子「不會寫作」的原因,我認為可以分為:
 
      a.有想法,也知道如何表達
      b.有想法,卻不知如何表達(調查人數最多)
      c.沒有想法,但想學如何表達
      d.沒有想法,遑論學習表達
 
      上述當中,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往往是「有想法,卻不知如何表達」。為什麼?
      因為這個問題屬於「技術層次」,只要有經驗、有想法、有感受,敘述的順暢度或技巧都可以被修正、優化。
      但倘若今天孩子經驗缺乏、生活無感、又不懂得藉由閱讀援引、挪用、嫁接或以此進一步延伸出自己的想法,在「不知道」(沒經驗過、自己可能接受或忽略了什麼)底下,要擠出隻字片語,何其困難?
      即便絞盡腦汁、使用了無關痛癢的字句或辭藻湊合到規定的字數、搭建了看似完整的段落,這樣的文章充其量也是空洞無物、毫無靈魂可言的文字堆砌。
      一般而言,我們要透過文字表達思想,都必須經歷過「接收訊息(input)」和「輸出訊息」(output)的轉化過程,如果轉換的過程順利,那麼我們便將資訊內化為己用,在表達想法時自由靈活的運用資訊。
       如果孩子在「不知道要呈現什麼」一端出了問題,可能的狀況如下:
 
     (一)看不懂它要我呈現什麼,所以我也不知道要表達什麼。
     (二)看得懂,但是想法(資訊)太多,不知道要表達什麼。
     (三)看得懂,但是卻語意不清
 
      上述三種寫作狀況,其實就正好呈現出孩子的理解力狀況和表達層次的差異,只要悉心觀察表達出來的文字脈絡與體質,就能從寫作的內容,推估孩子的學習狀況,並且給予適當的協助。
 
還給孩子感受的自由
      簡單來說,寫作,其實不難,難的是如何訓練孩子開啟感官、善用觀察力,從生活中取材、從閱讀中學習。
      然而,這一切,並不簡單得只是師長的一句:「寫好文章很重要」
      而是師長要真正理解孩子的學習困境,並協助孩子擁有「感受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