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論壇

【學好寫作】聖心女中113年下學期第二次段考國文寫作試題分析

 

【學好寫作】新北市聖心女中
[11年級]段考國文作文寫作範例及解析
撰文/石廷宇
編輯/學好閱讀教學團隊
日期/2025.6.10
字數/2565
關鍵詞/台北、國文、士林、北投、天母、蘭雅、國文、會考、高中作文、學測、閱讀素養、作文、國文補習、108課綱、理解力

 

 
【引言】
像這類「甲+乙兩文」的雙拼題型,是許多高中作文段考,老師們酷嗜的出題模式,考驗同學們的兩層能力:
(1)擷取資訊的準確度
(2)抽象感悟發揮的「文思」
可以說,以是「在基本不過的題型」,只要能夠符合以上兩個能力,都要有能因應的書寫能力才對!(結案)
 
 
【題型分析】
(1)
  像這種分析型題型,特別講究的是同學能否在上下兩篇文章中明確找出題目指令,像這次題目設計,主角是「食物所興起的感悟」,至少要能掌握到到底是興起「誰」(文中的主角)的感悟?有哪些感悟?這些感悟的特質有什麼?
  那因為本次的題目沒有設定「字數」,一般來說學測(第一小題短寫)都會要求「80字」以內(+/-5字),所以同學可以自己判斷,在掌握重點時,如何最精準使用字詞來符合題目設定,那麼第一題就算是破解了
 
(2)
  很明顯是抒情題型,主打的是「滋味」,換成「味道」,同學們的可發揮度會更好:
  味道,是時間的信使,也是記憶的鑰匙。當某種食物的香氣再度飄來,往往能喚起過去某段時光、一段情感,甚至一個人的身影。高中階段的你,也許正經歷人生中重要的成長轉折,在這樣的時刻,回顧那些藏在味道中的記憶,不只是作文題材,更是認識自我、感受情感的契機。
  可能是:空間的氣味(如圖書館)、可能是食物(一定最多人寫)、可能是人的氣味,當然,也可能是「獲勝或失敗的滋味」(這種抽象提升,當然分數就會比較好拿,但相對也比較難寫),因此,若你對自己的書寫還沒有太大信心,這次題目鼓勵你從「一道食物」(串聯學習生涯的點滴)切入,比較容易寫出屬於你的情感地圖與回憶片段。
 
【題目引導】
本題屬於「感性寫實+敘事型」題型,重點不在於「介紹美食」,而在於:
「記憶+情感」是核心,食物是引發感受的載體。題目要求以第一人稱經驗出發,表現「人與食物的情感關係」。可結合家庭記憶、童年片段、校園(或教室)文化連結,或特定場景(如:補習班的伙食、阿嬤的廚房、搬家前的最後晚餐、補習後回家媽媽煮的宵夜)。關鍵在於,如何細膩刻畫細節(味道、聲音、畫面)、並串聯情感起伏、心理轉變,避免流於平鋪直敘。(否則大家都會寫得差不多,自然分數就被稀釋了)
 
【寫作架構】
  建議採用以下三段式架構,幫助內容完整且層層推進:
 
一、開頭段:
快速切入主題,將記憶與食物串聯,描述食物名稱與吃下第一口的情境。引出「這道食物的重要性」或背後的故事。(因為老師沒時間看你鋪陳老半天)
 
二、發展段:
鋪陳空間與食物的連結,包括:外觀、氣味、口感,融合當時環境與心情。引出與此食物有關的人、事件、時序、場景、物件或情感記憶(如懷念、思念、轉變等)。讓自己有機會可以展現描寫細節的功力:氣味如何讓你想起某個畫面?誰陪你吃的?當時在想什麼?
 
三、結尾段:
總結這段記憶的意義。(抽象提升,是高中學測寫作評分的關鍵差異),誰能將平凡無奇的題目進行「抽象提升」,誰就能拉開和其他同學的分數差異。最後則是延伸反思:這道食物/空間的召喚,對你(未來的你/現在的你)有什麼影響?如何看待當下與過去的自己?
 
【教師範文】
 
(1)(85字)
甲詩:時序變化,書寫詩人的體會──「有味」,既是各種佳餚鮮釀,也是以清歡姿態的人生風景。
乙文:鄰居姥姥製作的節氣食物──豆沙粽,認識了一段關於老上海的繁華歷史與空間記憶。
 
 
(2)(680字)
  在我記憶中,有種味道,是用時間慢慢燉出來的,那是阿嬤的「蘿蔔排骨湯」,是不是很老套呢?但在這個已經不再知道什麼是「帶便當」的時代,這種老滋味可是很稀有且珍貴的!明明每個家庭、小吃攤或多或少都上過這道湯品,但每次喝下一口別家的排骨湯,彷彿又拉著我回到那個下雨的午後、木窗吱呀作響的、外婆身影穿梭忙碌的廚房。
  那年我小五,爸媽因為工作都在外地,我心不甘情不願地被送回南部與陌生的阿嬤同住一學期。起初我不太習慣,總覺得老家太安靜,阿嬤說話太慢、不熟悉閩南語的我更是對她的對談一問三不知,一切都和我熟悉的都市節奏不一樣。直到有天,因為我感冒、喉嚨又痛又癢,一整天無精打采。晚上,一鍋熱湯乍然出現在餐桌上
  她說:「這湯要慢慢熬,火開太大,蘿蔔會爛掉沒味道。」我那時只是想快點好起來,沒多在意她的數說。但當湯端到桌上,湯面泛著微光,香氣像一層薄霧包圍餐廳。我舀了一口,湯清透卻甘甜,蘿蔔入口即化,排骨軟爛帶香,習慣了飯來張口的都市臭小孩如我,瞬間整個人彷彿也被療癒得成為了乖順的綿羊。
  那碗湯之後,祖孫好像取得了某種味蕾上的平衡,外婆每天都會煮菜給我,一邊念叨這味道要怎麼煮才對味,一邊看著我吃得乾乾淨淨。那段日子,我開始學會慢下來、學會聽懂她的語言,也第一次懂得「陪伴」,並不是喋喋不休,而是像湯一樣靜靜地暖著你。
  再回到都市,我只能在不同的小吃攤中尋找那熟悉的味道,然後傳訊息告訴外婆,這些在餐廳聞到蘿蔔的香氣,如何比不上她的手藝與滋味,沒想到那個午後,竟串起了日後每天總要對某家餐廳菜餚品頭論足的祖孫廚藝時間,那雙蒼老但溫柔的手紋,以及那份來自外婆味蕾最簡單、最溫暖的傳承。
 
【範文分析】
  抒情,最重要的是,「盡量不要再有人死在作文裡了」!難不成你是「死亡筆記本」嗎?學好閱讀教學團隊的這篇範文,主要想要體現的是:
 
1. 情境描寫「要細膩」:
開頭即以具體場景勾勒回憶,讓讀者迅速進入故事情境。
 
2. 感官與情感「要融合」:
「湯清卻甘」、「香氣像薄霧」等描寫與心理感受相互連結,創造共鳴。
 
3. 感情遞進「要合理自然」:
從身體感受(生病)→味覺體驗→心理轉變→生命體悟,節奏平穩而有層次。
 
4. 結尾反思深化主題:
「因為一碗湯,連接起每一天」帶出因湯而緊密相連的祖孫情,提升文章情感張力與深度。
 
【結語】
  這不只是寫一篇關於食物的作文,而是一次探尋「你與生活記憶的連結」。記住,真正打動人的不是你吃了什麼,而是你如何被那味道喚醒了什麼。因此,寫作時請留意以下建議:
(1)找出一個你有感情連結的食物,不求稀奇,但要真實。
(2)善用感官描寫(氣味、聲音、溫度)製造情境感。
(3)記得讓主角是「人與關係」,食物只是媒介。
(4)段落層次清楚,鋪陳出心理變化與情感成長。
 
  當你能寫出「心中真正記得的味道」,就能寫出感動他人的文字。這是一場通往自我記憶與情感深處的旅程,你準備好了嗎?
  注意!不要再把家人寫死了!去找出「可能性」,而不是「套模板」!

 

【學好寫作】新北市聖心女中
[11年級]段考國文作文寫作範例及解析
撰文/石廷宇
編輯/學好閱讀教學團隊
日期/2025.6.10
字數/2565
關鍵詞/台北、國文、士林、北投、天母、蘭雅、國文、會考、高中作文、學測、閱讀素養、作文、國文補習、108課綱、理解力

 

 
【引言】
像這類「甲+乙兩文」的雙拼題型,是許多高中作文段考,老師們酷嗜的出題模式,考驗同學們的兩層能力:
(1)擷取資訊的準確度
(2)抽象感悟發揮的「文思」
可以說,以是「在基本不過的題型」,只要能夠符合以上兩個能力,都要有能因應的書寫能力才對!(結案)
 
 
【題型分析】
(1)
  像這種分析型題型,特別講究的是同學能否在上下兩篇文章中明確找出題目指令,像這次題目設計,主角是「食物所興起的感悟」,至少要能掌握到到底是興起「誰」(文中的主角)的感悟?有哪些感悟?這些感悟的特質有什麼?
  那因為本次的題目沒有設定「字數」,一般來說學測(第一小題短寫)都會要求「80字」以內(+/-5字),所以同學可以自己判斷,在掌握重點時,如何最精準使用字詞來符合題目設定,那麼第一題就算是破解了
 
(2)
  很明顯是抒情題型,主打的是「滋味」,換成「味道」,同學們的可發揮度會更好:
  味道,是時間的信使,也是記憶的鑰匙。當某種食物的香氣再度飄來,往往能喚起過去某段時光、一段情感,甚至一個人的身影。高中階段的你,也許正經歷人生中重要的成長轉折,在這樣的時刻,回顧那些藏在味道中的記憶,不只是作文題材,更是認識自我、感受情感的契機。
  可能是:空間的氣味(如圖書館)、可能是食物(一定最多人寫)、可能是人的氣味,當然,也可能是「獲勝或失敗的滋味」(這種抽象提升,當然分數就會比較好拿,但相對也比較難寫),因此,若你對自己的書寫還沒有太大信心,這次題目鼓勵你從「一道食物」(串聯學習生涯的點滴)切入,比較容易寫出屬於你的情感地圖與回憶片段。
 
【題目引導】
本題屬於「感性寫實+敘事型」題型,重點不在於「介紹美食」,而在於:
「記憶+情感」是核心,食物是引發感受的載體。題目要求以第一人稱經驗出發,表現「人與食物的情感關係」。可結合家庭記憶、童年片段、校園(或教室)文化連結,或特定場景(如:補習班的伙食、阿嬤的廚房、搬家前的最後晚餐、補習後回家媽媽煮的宵夜)。關鍵在於,如何細膩刻畫細節(味道、聲音、畫面)、並串聯情感起伏、心理轉變,避免流於平鋪直敘。(否則大家都會寫得差不多,自然分數就被稀釋了)
 
【寫作架構】
  建議採用以下三段式架構,幫助內容完整且層層推進:
 
一、開頭段:
快速切入主題,將記憶與食物串聯,描述食物名稱與吃下第一口的情境。引出「這道食物的重要性」或背後的故事。(因為老師沒時間看你鋪陳老半天)
 
二、發展段:
鋪陳空間與食物的連結,包括:外觀、氣味、口感,融合當時環境與心情。引出與此食物有關的人、事件、時序、場景、物件或情感記憶(如懷念、思念、轉變等)。讓自己有機會可以展現描寫細節的功力:氣味如何讓你想起某個畫面?誰陪你吃的?當時在想什麼?
 
三、結尾段:
總結這段記憶的意義。(抽象提升,是高中學測寫作評分的關鍵差異),誰能將平凡無奇的題目進行「抽象提升」,誰就能拉開和其他同學的分數差異。最後則是延伸反思:這道食物/空間的召喚,對你(未來的你/現在的你)有什麼影響?如何看待當下與過去的自己?
 
【教師範文】
 
(1)(85字)
甲詩:時序變化,書寫詩人的體會──「有味」,既是各種佳餚鮮釀,也是以清歡姿態的人生風景。
乙文:鄰居姥姥製作的節氣食物──豆沙粽,認識了一段關於老上海的繁華歷史與空間記憶。
 
 
(2)(680字)
  在我記憶中,有種味道,是用時間慢慢燉出來的,那是阿嬤的「蘿蔔排骨湯」,是不是很老套呢?但在這個已經不再知道什麼是「帶便當」的時代,這種老滋味可是很稀有且珍貴的!明明每個家庭、小吃攤或多或少都上過這道湯品,但每次喝下一口別家的排骨湯,彷彿又拉著我回到那個下雨的午後、木窗吱呀作響的、外婆身影穿梭忙碌的廚房。
  那年我小五,爸媽因為工作都在外地,我心不甘情不願地被送回南部與陌生的阿嬤同住一學期。起初我不太習慣,總覺得老家太安靜,阿嬤說話太慢、不熟悉閩南語的我更是對她的對談一問三不知,一切都和我熟悉的都市節奏不一樣。直到有天,因為我感冒、喉嚨又痛又癢,一整天無精打采。晚上,一鍋熱湯乍然出現在餐桌上
  她說:「這湯要慢慢熬,火開太大,蘿蔔會爛掉沒味道。」我那時只是想快點好起來,沒多在意她的數說。但當湯端到桌上,湯面泛著微光,香氣像一層薄霧包圍餐廳。我舀了一口,湯清透卻甘甜,蘿蔔入口即化,排骨軟爛帶香,習慣了飯來張口的都市臭小孩如我,瞬間整個人彷彿也被療癒得成為了乖順的綿羊。
  那碗湯之後,祖孫好像取得了某種味蕾上的平衡,外婆每天都會煮菜給我,一邊念叨這味道要怎麼煮才對味,一邊看著我吃得乾乾淨淨。那段日子,我開始學會慢下來、學會聽懂她的語言,也第一次懂得「陪伴」,並不是喋喋不休,而是像湯一樣靜靜地暖著你。
  再回到都市,我只能在不同的小吃攤中尋找那熟悉的味道,然後傳訊息告訴外婆,這些在餐廳聞到蘿蔔的香氣,如何比不上她的手藝與滋味,沒想到那個午後,竟串起了日後每天總要對某家餐廳菜餚品頭論足的祖孫廚藝時間,那雙蒼老但溫柔的手紋,以及那份來自外婆味蕾最簡單、最溫暖的傳承。
 
【範文分析】
  抒情,最重要的是,「盡量不要再有人死在作文裡了」!難不成你是「死亡筆記本」嗎?學好閱讀教學團隊的這篇範文,主要想要體現的是:
 
1. 情境描寫「要細膩」:
開頭即以具體場景勾勒回憶,讓讀者迅速進入故事情境。
 
2. 感官與情感「要融合」:
「湯清卻甘」、「香氣像薄霧」等描寫與心理感受相互連結,創造共鳴。
 
3. 感情遞進「要合理自然」:
從身體感受(生病)→味覺體驗→心理轉變→生命體悟,節奏平穩而有層次。
 
4. 結尾反思深化主題:
「因為一碗湯,連接起每一天」帶出因湯而緊密相連的祖孫情,提升文章情感張力與深度。
 
【結語】
  這不只是寫一篇關於食物的作文,而是一次探尋「你與生活記憶的連結」。記住,真正打動人的不是你吃了什麼,而是你如何被那味道喚醒了什麼。因此,寫作時請留意以下建議:
(1)找出一個你有感情連結的食物,不求稀奇,但要真實。
(2)善用感官描寫(氣味、聲音、溫度)製造情境感。
(3)記得讓主角是「人與關係」,食物只是媒介。
(4)段落層次清楚,鋪陳出心理變化與情感成長。
 
  當你能寫出「心中真正記得的味道」,就能寫出感動他人的文字。這是一場通往自我記憶與情感深處的旅程,你準備好了嗎?
  注意!不要再把家人寫死了!去找出「可能性」,而不是「套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