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109年國中會考國文試題分析,學習重點解密!

【學好觀點】109年國中會考國文試題分析,學習重點在哪裡?
 
撰稿人/石廷宇
類型:國中會考題型解析
對象:國中
字數:3304
關鍵詞:108課綱、會考、國中、國文
 
先說結論:觀念大於記憶,理解重於答題
 
  今年會考結束,學生的反應一如往常:「超難」、「霹靂無敵難」、「大家都說難」....(夠了!),也有學生雖然說裡說著「還蠻簡單的」,卻仍覺得寫起來忐忑不安,與平時寫模考考卷、模模考卷的「手感」不同。
 
  為什麼?到底哪裡怪怪的?
 
  回到學好閱讀一直強調的學習精神:
 
  會考並不是要考倒學生,而是要測驗學生的「語文觀念」、「理解力觀念」
 
  從這個角度思考,就比較容易掌握國中階段總評量,以及預測想要呈現給孩子的成果,到底是什麼。
 
  所以,這場測驗既不是比看誰會記、記得熟、記得多,也不是比看誰記的複雜、記的繁瑣、記的偏門,而是想要推促國中階段的學習者,能更好地「將資訊整合為觀念」。
 
  畢竟,在人手一機(無論是平板、電腦、手機)的時代,網路/雲端/硬碟能記的更多、更完整,再複雜也儲存得了。如何將資訊整合為觀念,並進一步深化為個人的知識,並且懂得運用的技巧,才是我們賴以維生的硬能力。
 
  所以,以下是學好閱讀教學團隊針對109年會考國文考題的分析,有哪些應該著眼的重點呢?
 
份量精緻適中,時間壓力降低(心理素質考驗UP)
 
  相較往年動輒破萬的閱讀量,109年會考國文題目總字數約為8000字左右(社會科只有約7500字),比起同學們平日所寫的各種國、社題目的「閱讀份量」,明顯少了許多(量化分析,平均少了將近2000字),而字數變少,帶來什麼影響?
 
  從正面來看,學生的答題時間變得相對充裕,分配給每題的閱讀時間也得以增加;並且因為題目敘述長度縮短,使得讀題(解題)的時間相對縮短(平常文章稍長便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因此可以鬆一口氣),學生也能夠游刃有餘地多閱讀幾次題目和細節,或是針對特別有疑慮的題目,增加反覆思索的機會。
 
  就缺點來看,就是比較考驗學生的心理素質。「多出來的時間(也該檢查的也檢查完了)要做什麼?」
 
  因為平時在校老師的訓練,為了鍛鍊學生的速度而壓縮答題時間,約莫都設定45分鐘內,同時模擬測驗卷的閱讀份量通常也較一般會考多。
 
  因此,當同學遇到對於閱讀內容的歧義性比較有爭議的題目時,他們的掙扎時間也會變得更加漫長而痛苦,同時增加了他們誤答的機率。
 
(簡單套句學生的心得,就是:不會的題目,給我再多時間還是不會。有疑問的,多出來的時間只是增加選錯的機率而已。原本就會的,因為多檢查幾次,說不定可能被改成錯的....)
 
  但整體來說,109年的會考國文,算是答題時間相對充裕的一屆考題。
 
死背題型減少或難度降低,記憶強度降低(理解細膩度UP)
 
  相較於過去模擬考中考生們普遍覺得棘手的「改錯」、「成語」、「讀音」、「稱謂」、「六書」等傳統國學考題部分,基本上已逐年在調降其難度,近年國中會考這類題型通常已經既不冷僻奇詭、也不艱澀少見,大多都以常見、常聽、常用(但屬於較容易忽略)的詞彙為主,反映在109年會考國文考題上,也確實如此。
 
  對於這項漸變,學生能做什麼調適?除了平時在校老師們教授的國學素養,也必須回到最基本的「累積平時多領域閱讀量」的學習軌道,確實充實「知識及資訊資料庫」,採取(鍛鍊)適當且多樣的學習方式,作為能力養成的依歸。
 
  就優點來說,學生將可稍微節省過去耗費大量背誦時間(因為說實在話,這些龐大學習時數投資,往往只為了應付零星幾題(如果又是罕見國學內容的話,更是令人氣結)/雖說對部分同學來說,就是『栽』在這些題目上頭,但至少理解能力這部分沒問題!)(※題外話:有些同學和老師甚至專攻奇險冷僻的學習重點)
 
  對於擅長理解的學生來說,則常常就是因為這些「硬派國學題型」而吃足苦頭,產生「理解的都對」,「死背的卻錯」從而影響了學習信心的狀況。
 
  (這裡並不是說死背不重要,而是實在無須投資大量時間在攻略各種刁鑽少用的成語及辭彙)。所以,近年的考題調整,顯然是朝較降低學生學習負重的方向調整。(鼓掌!)
 
  就另一方面來說,既然死背部分降低了,自然也就凸顯出「實戰理解力」和「閱讀細膩度」的決勝重要性;因為,你會背的,同學也會;當死背的部分無法鑑別能力高下時,分數的差異點就落在「誰能夠順利破解理解題型」(無論是白話或文言;無論感性或資訊)。
 
理解題型比重、難度持平(綜合型理解力需求UP)
 
  因為考題類型的比重經過大考中心的精密設計,本來就會趨於「類型平衡」,109年會考國文若真要判別「難易度」,應仍是屬於「偏易」等級,但若硬要抓出比較難的部分,則是落在「內容領域熟悉度」、「掌握敘述細節」和「釐清理解目標」。
 
  因為,實話實說,109年國文會考中的每題閱讀長度都「真的不長」(白話文最長不過:613字/文言文最長不過:182字);也「沒有非常複雜或饒舌」;甚至連「題幹敘述」都沒有特別設計陷阱(就是並不迂迴),「選項部分」也沒有特別艱澀的敘述,幾乎只要能夠明確掌握敘述的題旨,就能夠對應出選項。
 
  就優點來說,這種靈活的出題策略和內容,逐漸跳脫「國文=文學」的學習窠臼,或者說,不再只是考驗學生的「文學感悟力」,也凸顯出鍛鍊學生「綜合理解力」的意圖;一旦學生掌握理解要領,(無論是白話文或是文言文,甚至是詩歌類型),都能得心應手「破解閱讀密碼」,讓理解力占優勢的孩子能夠跳脫學習框架,持續提升理解水平與深度模式。
 
  若就缺點來說,如果學生平時學習缺乏養成綜合理解力的認知,仍舊比較僵化地吸收與認知「國文課」,加之國文老師為了凸顯國文課的重要性而越發強調「國學底蘊」,反而容易與現行的會考國文方向背道而馳,更有甚者,稍一不慎,不是破壞了孩子們的學習軌跡,就是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胃口,反而事倍而功半。
 
題目具備靈活度和新鮮感,「超越國文的想像力」成為關鍵
 
  109年會考國文最大的亮點,是題目設計的靈活度和內容年輕化。中規中矩的「國文科考題」固然有之,摻雜了複合領域的題目設計(雖然也行之有年),但願意從不同角度刺激學生答題的想像力或延伸思考力,都是一年一年的考題更新的嘗試。(棒棒!)
 
  因此,只要掌握住題目設計背後的用意,通常也就能夠明白內容的走向,以及掌握考題的預期效果。例如:
 
或是題組題中的亮點:(單純喜歡這個題目的切入視角)
 
 
  不只加入了「流行時事」(辨別真假新聞)內容別出心裁、測驗設計的趣味性,當學生抓住「內容的主要訊息」,無論是敘述題型、視覺化題型,答題難度基本上也並不是真的很艱深。
 
  可以說,針對今年的「題組部分」,只要不要抱持著純粹「讀考國文」的心態,改以「超越國文的閱讀想像力」來理解內容,幾乎都能夠相對以往的閱讀難度,較為輕鬆地準確掌握題旨,並對應出適當的答案
 
下一階段「國中國文」學習重點:有無整合性理解力
 
  國文,既包含有:國學、文學,也大量涉及「語文識讀能力」、「語文運用能力」。這些能力指數,與什麼階段讀了些什麼,什麼階段該讀什麼,什麼階段讀得懂什麼的「內容」,其實關係甚微,反而是簡單的「學生是否具備(挑戰讀懂內容)的識讀能力」,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國文學習表現。
 
  因為沒看過所以不會答題(答錯),和因為沒看懂所以不會答題(答錯),有著明顯訓練意義上的不同。
 
  無論九年級的準考生再怎麼「刷題目」、「寫大量測驗卷」,會考就是不會出一模一樣的題目(況乎提供練習卷的出版社本身就有迴避應試機制),寫考古題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寫過題型」、「熟悉出題邏輯」,檢測學生的「基本學力」,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去琢磨自己的理解力是否能夠因應各種閱讀對象。
 
  畢竟,在實戰考場中,理解正確是一回事,答對是另一回事。如果沒有較為完善的理解力作為學習的前提,甭說答對選項(對選項有正確的理解),在掌握閱讀對象內容的學習根本上就出問題了,那也就不可能只是國文的問題,而是學習力的問題!
 
  再退一步說,那孩子也不可能只有國文一科出問題而已。
 
  所以,學好閱讀一直強調,理解、理解,就是強調「學習要提升,必須回到整體閱讀力的層次」上進行鍛鍊,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說了那麼多,109年會考的考生們!國中階段的學習已經告一段落了,回顧三年來的學習歷程,獲得了什麼?錯過了什麼?把握了什麼?又期待著什麼?都趁著這段考完試的暫歇,好好重整自己,準備下一階段未知的旅程,並努力利用這短暫的轉換期,努力將這段未知規劃為已知吧!
 

【學好觀點】109年國中會考國文試題分析,學習重點在哪裡?
 
撰稿人/石廷宇
類型:國中會考題型解析
對象:國中
字數:3304
關鍵詞:108課綱、會考、國中、國文
 
先說結論:觀念大於記憶,理解重於答題
 
  今年會考結束,學生的反應一如往常:「超難」、「霹靂無敵難」、「大家都說難」....(夠了!),也有學生雖然說裡說著「還蠻簡單的」,卻仍覺得寫起來忐忑不安,與平時寫模考考卷、模模考卷的「手感」不同。
 
  為什麼?到底哪裡怪怪的?
 
  回到學好閱讀一直強調的學習精神:
 
  會考並不是要考倒學生,而是要測驗學生的「語文觀念」、「理解力觀念」
 
  從這個角度思考,就比較容易掌握國中階段總評量,以及預測想要呈現給孩子的成果,到底是什麼。
 
  所以,這場測驗既不是比看誰會記、記得熟、記得多,也不是比看誰記的複雜、記的繁瑣、記的偏門,而是想要推促國中階段的學習者,能更好地「將資訊整合為觀念」。
 
  畢竟,在人手一機(無論是平板、電腦、手機)的時代,網路/雲端/硬碟能記的更多、更完整,再複雜也儲存得了。如何將資訊整合為觀念,並進一步深化為個人的知識,並且懂得運用的技巧,才是我們賴以維生的硬能力。
 
  所以,以下是學好閱讀教學團隊針對109年會考國文考題的分析,有哪些應該著眼的重點呢?
 
份量精緻適中,時間壓力降低(心理素質考驗UP)
 
  相較往年動輒破萬的閱讀量,109年會考國文題目總字數約為8000字左右(社會科只有約7500字),比起同學們平日所寫的各種國、社題目的「閱讀份量」,明顯少了許多(量化分析,平均少了將近2000字),而字數變少,帶來什麼影響?
 
  從正面來看,學生的答題時間變得相對充裕,分配給每題的閱讀時間也得以增加;並且因為題目敘述長度縮短,使得讀題(解題)的時間相對縮短(平常文章稍長便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因此可以鬆一口氣),學生也能夠游刃有餘地多閱讀幾次題目和細節,或是針對特別有疑慮的題目,增加反覆思索的機會。
 
  就缺點來看,就是比較考驗學生的心理素質。「多出來的時間(也該檢查的也檢查完了)要做什麼?」
 
  因為平時在校老師的訓練,為了鍛鍊學生的速度而壓縮答題時間,約莫都設定45分鐘內,同時模擬測驗卷的閱讀份量通常也較一般會考多。
 
  因此,當同學遇到對於閱讀內容的歧義性比較有爭議的題目時,他們的掙扎時間也會變得更加漫長而痛苦,同時增加了他們誤答的機率。
 
(簡單套句學生的心得,就是:不會的題目,給我再多時間還是不會。有疑問的,多出來的時間只是增加選錯的機率而已。原本就會的,因為多檢查幾次,說不定可能被改成錯的....)
 
  但整體來說,109年的會考國文,算是答題時間相對充裕的一屆考題。
 
死背題型減少或難度降低,記憶強度降低(理解細膩度UP)
 
  相較於過去模擬考中考生們普遍覺得棘手的「改錯」、「成語」、「讀音」、「稱謂」、「六書」等傳統國學考題部分,基本上已逐年在調降其難度,近年國中會考這類題型通常已經既不冷僻奇詭、也不艱澀少見,大多都以常見、常聽、常用(但屬於較容易忽略)的詞彙為主,反映在109年會考國文考題上,也確實如此。
 
  對於這項漸變,學生能做什麼調適?除了平時在校老師們教授的國學素養,也必須回到最基本的「累積平時多領域閱讀量」的學習軌道,確實充實「知識及資訊資料庫」,採取(鍛鍊)適當且多樣的學習方式,作為能力養成的依歸。
 
  就優點來說,學生將可稍微節省過去耗費大量背誦時間(因為說實在話,這些龐大學習時數投資,往往只為了應付零星幾題(如果又是罕見國學內容的話,更是令人氣結)/雖說對部分同學來說,就是『栽』在這些題目上頭,但至少理解能力這部分沒問題!)(※題外話:有些同學和老師甚至專攻奇險冷僻的學習重點)
 
  對於擅長理解的學生來說,則常常就是因為這些「硬派國學題型」而吃足苦頭,產生「理解的都對」,「死背的卻錯」從而影響了學習信心的狀況。
 
  (這裡並不是說死背不重要,而是實在無須投資大量時間在攻略各種刁鑽少用的成語及辭彙)。所以,近年的考題調整,顯然是朝較降低學生學習負重的方向調整。(鼓掌!)
 
  就另一方面來說,既然死背部分降低了,自然也就凸顯出「實戰理解力」和「閱讀細膩度」的決勝重要性;因為,你會背的,同學也會;當死背的部分無法鑑別能力高下時,分數的差異點就落在「誰能夠順利破解理解題型」(無論是白話或文言;無論感性或資訊)。
 
理解題型比重、難度持平(綜合型理解力需求UP)
 
  因為考題類型的比重經過大考中心的精密設計,本來就會趨於「類型平衡」,109年會考國文若真要判別「難易度」,應仍是屬於「偏易」等級,但若硬要抓出比較難的部分,則是落在「內容領域熟悉度」、「掌握敘述細節」和「釐清理解目標」。
 
  因為,實話實說,109年國文會考中的每題閱讀長度都「真的不長」(白話文最長不過:613字/文言文最長不過:182字);也「沒有非常複雜或饒舌」;甚至連「題幹敘述」都沒有特別設計陷阱(就是並不迂迴),「選項部分」也沒有特別艱澀的敘述,幾乎只要能夠明確掌握敘述的題旨,就能夠對應出選項。
 
  就優點來說,這種靈活的出題策略和內容,逐漸跳脫「國文=文學」的學習窠臼,或者說,不再只是考驗學生的「文學感悟力」,也凸顯出鍛鍊學生「綜合理解力」的意圖;一旦學生掌握理解要領,(無論是白話文或是文言文,甚至是詩歌類型),都能得心應手「破解閱讀密碼」,讓理解力占優勢的孩子能夠跳脫學習框架,持續提升理解水平與深度模式。
 
  若就缺點來說,如果學生平時學習缺乏養成綜合理解力的認知,仍舊比較僵化地吸收與認知「國文課」,加之國文老師為了凸顯國文課的重要性而越發強調「國學底蘊」,反而容易與現行的會考國文方向背道而馳,更有甚者,稍一不慎,不是破壞了孩子們的學習軌跡,就是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胃口,反而事倍而功半。
 
題目具備靈活度和新鮮感,「超越國文的想像力」成為關鍵
 
  109年會考國文最大的亮點,是題目設計的靈活度和內容年輕化。中規中矩的「國文科考題」固然有之,摻雜了複合領域的題目設計(雖然也行之有年),但願意從不同角度刺激學生答題的想像力或延伸思考力,都是一年一年的考題更新的嘗試。(棒棒!)
 
  因此,只要掌握住題目設計背後的用意,通常也就能夠明白內容的走向,以及掌握考題的預期效果。例如:
 
或是題組題中的亮點:(單純喜歡這個題目的切入視角)
 
 
  不只加入了「流行時事」(辨別真假新聞)內容別出心裁、測驗設計的趣味性,當學生抓住「內容的主要訊息」,無論是敘述題型、視覺化題型,答題難度基本上也並不是真的很艱深。
 
  可以說,針對今年的「題組部分」,只要不要抱持著純粹「讀考國文」的心態,改以「超越國文的閱讀想像力」來理解內容,幾乎都能夠相對以往的閱讀難度,較為輕鬆地準確掌握題旨,並對應出適當的答案
 
下一階段「國中國文」學習重點:有無整合性理解力
 
  國文,既包含有:國學、文學,也大量涉及「語文識讀能力」、「語文運用能力」。這些能力指數,與什麼階段讀了些什麼,什麼階段該讀什麼,什麼階段讀得懂什麼的「內容」,其實關係甚微,反而是簡單的「學生是否具備(挑戰讀懂內容)的識讀能力」,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國文學習表現。
 
  因為沒看過所以不會答題(答錯),和因為沒看懂所以不會答題(答錯),有著明顯訓練意義上的不同。
 
  無論九年級的準考生再怎麼「刷題目」、「寫大量測驗卷」,會考就是不會出一模一樣的題目(況乎提供練習卷的出版社本身就有迴避應試機制),寫考古題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寫過題型」、「熟悉出題邏輯」,檢測學生的「基本學力」,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去琢磨自己的理解力是否能夠因應各種閱讀對象。
 
  畢竟,在實戰考場中,理解正確是一回事,答對是另一回事。如果沒有較為完善的理解力作為學習的前提,甭說答對選項(對選項有正確的理解),在掌握閱讀對象內容的學習根本上就出問題了,那也就不可能只是國文的問題,而是學習力的問題!
 
  再退一步說,那孩子也不可能只有國文一科出問題而已。
 
  所以,學好閱讀一直強調,理解、理解,就是強調「學習要提升,必須回到整體閱讀力的層次」上進行鍛鍊,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說了那麼多,109年會考的考生們!國中階段的學習已經告一段落了,回顧三年來的學習歷程,獲得了什麼?錯過了什麼?把握了什麼?又期待著什麼?都趁著這段考完試的暫歇,好好重整自己,準備下一階段未知的旅程,並努力利用這短暫的轉換期,努力將這段未知規劃為已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