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學好觀點】開口責罵前,您認識孩子的「閱讀耐受度」嗎!

撰文:郭靜如
類型:閱讀教育/台北/天母/閱讀理解/核心素養
字數:3861
 
 
「挫折容忍力」的隱憂
 
  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聽過「挫折忍受力」吧?這不僅是近年來教育教養的熱搜關鍵字,眾多教育學者、教養專家和前線教師,也都針對孩子的過度情緒反應,進行教學現場的探討,並認為身為數位原住民的世代,在情緒反應與挫折忍受力上呈現「反比」的關係。
  國家教育研究院對於「挫折容忍力」的定義如下:「一個人面臨挫折時免於行為失常的能力,亦即經得起打擊的能力。」而哈佛大學博士羅伯特‧布魯克斯(Robert Brooks)則將內在面對挫折的能力分析為:
1. 能有效處理緊張和壓力,適應日常挑戰的能力。
2. 能從失望、困境及創傷中復原,發展出明確且切合實際的目標,解決問題。
3. 能與他人自在相處,尊重自己和他人。
 
  可以簡單地說,挫折容忍力,是個人在眼前遭逢不順心時,是否能妥善應對問題、消化情緒的能力。
  由於人格特質有別、教養與生長經驗、生活經驗和處事(世)態度等等差異,在遭受挫折時的反應有所差別也是可以理解。不過,同樣的情況下,為什麼有些人可能覺得沒甚麼大不了,甚至較為流暢地轉念或適應;但有些人卻會因此感到沮喪、氣憤,甚而自我放棄?
  一般來說,教育先進在談論孩童的挫折容忍問題時,多圍繞在分析「情緒失控與挫折容忍度的關係」,並對「如何增進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提出策略上的建議。
  身處閱讀教育現場,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也常目睹挫折容忍力偏低的孩子在遇到困境時,選擇以情緒化或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問題。(有時其實家長也並不意外地選擇了和孩子相同的方式應對困境。)
  這若是在生活上,或許反應過了也就過了,充其量是在平復心情與狀態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相對來說較久而已。還好吧?
 
  真的....還好嗎?
 
挫折容忍度低下也會連帶影響閱讀耐受力?
 
  在近十年的教學經驗中,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屢屢發現,當這些挫折容忍度偏低的孩子在課堂中遭遇學習困境時(無論是根本沒有投資相對的時間、自我訂定標準太高、努力但成果未能符合師長期待、甚或是單純遭遇學習瓶頸),最明顯也是反應最快速的「症狀」,便是──無法流暢「閱讀長文」。
(註:這裡的「長文」,還必須依學生的學習脾氣、成長經驗呈現指數浮動。有些孩子只約莫看見300字左右的「文字區塊」便舉雙手投降;有些孩子則是管你幾個字、管你簡單與否,只要嫌篇幅「過長」就是直觀地立刻放棄。)
  通常當這些挫折容忍度偏低的學生負面情緒高漲時,只要一看到訊息量超過自己(以為)的負載量,就會「無法提起心力」進行閱讀理解;嚴重一點,甚至會打從一拿到文章時,就選擇「放棄不讀」,而這樣的狀況在教學現場層出不窮時,通常卻被容易被「挫折容忍力偏低」所囊括帶過。
 
孩子不怪,也不壞,只是「訊息耐受程度」出了問題
 
(1)破壞那個令我挫折的因子
 
  前陣子課程進行時,一位國小高年級的孩子在大家共讀和文本分析時,突然發出刺耳的摩擦聲響,大家往發聲處仔細一看,才發現那位小男孩正發狂似地用鉛筆在講義上胡亂塗鴉,甚至筆尖都穿刺劃破紙張仍不肯停止。
  同班的學生也被那位孩子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得啞口無言。等到孩子的情緒被老師安撫下來,並在休息時旁敲側擊,男孩才緊蹙著眉,大聲吼叫:「我討厭看字!這些字好無聊!」
就平日對男孩的學習觀察,會有如此失序的情緒反應,肇因於他在「閱讀」時遇到了瓶頸:當其他同學都能順暢誦讀、理解文句意思(甚至能夠做出回應)時,自己卻連朗誦文句也錯誤百出、跳字漏行;好不容易看完密密麻麻字詞,卻仍然無法從字句中理解出有效訊息(到底他們在笑什麼?),腦中只記得眼睛曾經「掃過」好多字,雖然視線仍停留在段落字句上,可是卻對內容全然無知,到底怎麼了?
  聆聽著孩子略顯不安地分享,他雖然不清楚問題的癥結所在,但是卻能清楚感受到與其他同學的「理解差距」,於是乎,正在成長中的心靈受傷了,於是乎,他選擇了「不做就不會錯」「直接做錯」「摧毀讓他犯錯的元凶」等等的方式,好紓解自己當下澎湃的挫敗感,以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2)我的學習問題舒適圈太廣
 
  另一個相似的個案是,一位剛升上高年級的孩子,媽媽焦急的表示,孩子以往的國語文成績表現一直都很不錯,但是不知怎麼,在升上高年級後,雖然生字、小考仍保持一定水準,但只要一遇到「長篇閱讀測驗」(註:這裡的「長篇」,只是相對於中年級的文章來說稍長。),理解力就幾乎全軍覆沒,從頭錯到尾?
  經過老師幾次課堂上的引導,才發現這位學生遇到的問題是,當文字長度超過他平時習慣應付的內容時(無論是長度也好、難易度也好、類型也好),孩子就慌了手腳,不知該從何處著手。光是文章的開頭,可能就不知不覺重複讀了三、四次,但仍然遲遲都無法往下一段推進,也無法從所看過的文字中理出頭緒,而這樣用忐忑與不確定的心態閱讀,吸收和解讀的訊息也是斷斷續續破碎凌亂,想當然爾,無法理解和掌握文章的重點和脈絡,自然是預料中的事。
  而孩子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也明顯地呈顯在課堂的行為反應上:當閱讀資訊量超過自己能夠負擔、習慣的範疇時,就開始出現心不在焉、發出噪音、和同學相約起鬨、逃避閱讀,甚至呈現「假性閱讀」(狀似正在「閱讀」,但其實只是「看字」)的學習徵候。
  這麼說起來,究竟是孩子本身挫折容忍度偏低,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抑或是因為閱讀耐受度低,而使得他們挫折容忍度低下?學好閱讀的教學團隊認為,應是閱讀耐受度造成的!
 
何謂「閱讀耐受力」?
 
  台大電機葉丙成教授曾在討論不同媒介、平台與孩童閱讀接收度的關聯性時,使用了「文字耐受力」一詞,並以此作為探討孩子對於文字作為載體的「接收程度」。
  學好閱讀認為,評估孩子「閱讀耐受力」時,該納入考慮的不僅只有「文字」的因素,還必須將舉凡文字、廣告、圖畫、影像、說明書、表格、傳單等等生活中會觸碰到的素材,納入考量。
  尤其近年來,閱讀ㄒ媒材因為數位載體的普及而更加快速更替和多元化,許多數位原住民世代的孩子,打出生起便置身「影音世界」,對文字型閱讀耐受力的刺激與訓練也普遍「時數不足」。
因此,若要判斷「閱讀耐受力」的標準,較為公允的判斷方式,大致如下:
1. 能否穩定接收大量且龐雜的(文字/圖像)訊息。
2. 能否有效理解訊息內容。
  簡言之,「閱讀耐受力」可以說是評估孩子在閱讀或接收大量訊息時,能否保持穩定速度且達到一定的理解效率的基礎準則。
  閱讀耐受力低,通常無法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效且穩定地閱讀大量、複雜的訊息,因為他們多半缺乏將所有的訊息讀完的耐心,因此即使在強迫讀取完訊息,也無法準確理解、有效摘要、清楚地層次化或歸納訊息的內容,直白的說,就是雖然投資了時間,卻「有讀沒有懂」。
如此一來,眼前的資訊尚且無法有效吸收,更何況是隨著學年逐步「非線性遞增」的各種知識系統呢?
 
該如何提升閱讀耐受力?
 
  許多家長都詢問過學好閱讀這個問題:「該如何幫助孩子提升閱讀的速度和穩定度?」
  關於這個問題,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家長:「首先,請耐心的陪伴孩子提升閱讀耐受度」。然而,總有太多家長急於在孩子的弱項上「用力加強」,想方設法提醒他們「要努力」「要多讀」,但卻忽略了孩子此時身陷學習耐受度的泥淖中,若無家長的鼓勵和陪伴,並且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帶領孩子認識弱點、尋找克服弱點的方法,這種來自家長的「成長期待」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了加諸在孩子身上難以言喻的學習壓力。
  而想要有效提升閱讀耐受力,學好閱讀建議的適當方式有以下幾點,各位師長不妨嘗試看看:
 
1.誦讀訊息
 
  「誦讀」,而且是符合文脈與情境的誦讀,相較於只是「看過」訊息,雖然花費的時間較長,過程也較為枯燥,但是卻能透過「聲音」反覆確認「訊息如何被孩子用聲音來認識」。
  閱讀耐受力較低的孩子,通常會有「看過訊息卻無法真正理解」的問題,對於「字數/篇幅」的容忍值也較低;因此,「誦讀訊息」,便能較自然地促使讀者整合「文字」(視覺)和「聲音」(聽覺)兩方面,同步確認訊息內容,拓展閱讀者理解訊息的途徑。
 
2.培養閱讀階段
 
  閱讀耐受力較低的孩子通常非但沒有規律的閱讀習慣,對於閱讀類型也缺乏敏感度與應有的廣度,因此在突然接收到大量訊息時(尤其是文字/或是相對來說較為陌生的知識領域),就容易升起防禦機制,情緒一來,哪裡還管你「讀取」及「處理」資訊?
  孩子便可能因為「怕錯」使然,無法克服心理障礙,因而選擇在閱讀初期便選擇放棄;又或者是閱讀過程中因為遲遲無法有效理解,無法獲得成就感或理解反饋,無法激發繼續閱讀的動力,最終食之無味而宣告放棄。
  建議家長和孩子一同訂定親子閱讀階段,無論是「量的設定」、「質的提升」「領域的廣度」,在適合閱讀的條件下,由短至長,由易至難,循序漸進。只要持續根據孩子的學習反應調整「學習訓練的菜單」,習慣了這種階段性的理解訓練,自然就能潛移默化,提升孩子閱讀耐受度。
 
3.分段釐清訊息後,再接續閱讀。
 
  多數排斥閱讀的孩子都是因為「讀不懂」或「學習不得要領」,才會以「放棄」當成一種學習方法。
此時,不妨用「堆積木」的方式閱讀,把每一小段的訊息當作是一塊積木,先理解小範圍的訊息,再繼續下一段,如此一來,既可以翻轉孩子「又要閱讀那麼一大篇文章?」「又是那麼長的訊息?」的刻板印象,將長文分解成小段文章,也可以卸去原有的心理負擔,也就比較容易理解訊息。
  等到先穩固了基本架構的積木後,再於開始堆疊,當每塊積木都能準確安置在之前奠定的根基上時,結構當然不易鬆散,也不易滑落倒塌,而能讓孩子在相對來說比較舒服的狀態下,維持學習的品質。
  閱讀耐受力較低的孩子或許很難在短時間內就從「不想讀」或「讀不懂」進展到「閱讀速度快,效率高」的驚人表現,但只要師長協助他們更好地「卸壓」,並願意陪同他們認識障礙、跨越障礙,改變既有的閱讀模式,從心態、策略上做調整,相信孩子一定能戰勝心魔,提升閱讀耐受力!
撰文:郭靜如
類型:閱讀教育/台北/天母/閱讀理解/核心素養
字數:3861
 
 
「挫折容忍力」的隱憂
 
  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聽過「挫折忍受力」吧?這不僅是近年來教育教養的熱搜關鍵字,眾多教育學者、教養專家和前線教師,也都針對孩子的過度情緒反應,進行教學現場的探討,並認為身為數位原住民的世代,在情緒反應與挫折忍受力上呈現「反比」的關係。
  國家教育研究院對於「挫折容忍力」的定義如下:「一個人面臨挫折時免於行為失常的能力,亦即經得起打擊的能力。」而哈佛大學博士羅伯特‧布魯克斯(Robert Brooks)則將內在面對挫折的能力分析為:
1. 能有效處理緊張和壓力,適應日常挑戰的能力。
2. 能從失望、困境及創傷中復原,發展出明確且切合實際的目標,解決問題。
3. 能與他人自在相處,尊重自己和他人。
 
  可以簡單地說,挫折容忍力,是個人在眼前遭逢不順心時,是否能妥善應對問題、消化情緒的能力。
  由於人格特質有別、教養與生長經驗、生活經驗和處事(世)態度等等差異,在遭受挫折時的反應有所差別也是可以理解。不過,同樣的情況下,為什麼有些人可能覺得沒甚麼大不了,甚至較為流暢地轉念或適應;但有些人卻會因此感到沮喪、氣憤,甚而自我放棄?
  一般來說,教育先進在談論孩童的挫折容忍問題時,多圍繞在分析「情緒失控與挫折容忍度的關係」,並對「如何增進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提出策略上的建議。
  身處閱讀教育現場,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也常目睹挫折容忍力偏低的孩子在遇到困境時,選擇以情緒化或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問題。(有時其實家長也並不意外地選擇了和孩子相同的方式應對困境。)
  這若是在生活上,或許反應過了也就過了,充其量是在平復心情與狀態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相對來說較久而已。還好吧?
 
  真的....還好嗎?
 
挫折容忍度低下也會連帶影響閱讀耐受力?
 
  在近十年的教學經驗中,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屢屢發現,當這些挫折容忍度偏低的孩子在課堂中遭遇學習困境時(無論是根本沒有投資相對的時間、自我訂定標準太高、努力但成果未能符合師長期待、甚或是單純遭遇學習瓶頸),最明顯也是反應最快速的「症狀」,便是──無法流暢「閱讀長文」。
(註:這裡的「長文」,還必須依學生的學習脾氣、成長經驗呈現指數浮動。有些孩子只約莫看見300字左右的「文字區塊」便舉雙手投降;有些孩子則是管你幾個字、管你簡單與否,只要嫌篇幅「過長」就是直觀地立刻放棄。)
  通常當這些挫折容忍度偏低的學生負面情緒高漲時,只要一看到訊息量超過自己(以為)的負載量,就會「無法提起心力」進行閱讀理解;嚴重一點,甚至會打從一拿到文章時,就選擇「放棄不讀」,而這樣的狀況在教學現場層出不窮時,通常卻被容易被「挫折容忍力偏低」所囊括帶過。
 
孩子不怪,也不壞,只是「訊息耐受程度」出了問題
 
(1)破壞那個令我挫折的因子
 
  前陣子課程進行時,一位國小高年級的孩子在大家共讀和文本分析時,突然發出刺耳的摩擦聲響,大家往發聲處仔細一看,才發現那位小男孩正發狂似地用鉛筆在講義上胡亂塗鴉,甚至筆尖都穿刺劃破紙張仍不肯停止。
  同班的學生也被那位孩子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得啞口無言。等到孩子的情緒被老師安撫下來,並在休息時旁敲側擊,男孩才緊蹙著眉,大聲吼叫:「我討厭看字!這些字好無聊!」
就平日對男孩的學習觀察,會有如此失序的情緒反應,肇因於他在「閱讀」時遇到了瓶頸:當其他同學都能順暢誦讀、理解文句意思(甚至能夠做出回應)時,自己卻連朗誦文句也錯誤百出、跳字漏行;好不容易看完密密麻麻字詞,卻仍然無法從字句中理解出有效訊息(到底他們在笑什麼?),腦中只記得眼睛曾經「掃過」好多字,雖然視線仍停留在段落字句上,可是卻對內容全然無知,到底怎麼了?
  聆聽著孩子略顯不安地分享,他雖然不清楚問題的癥結所在,但是卻能清楚感受到與其他同學的「理解差距」,於是乎,正在成長中的心靈受傷了,於是乎,他選擇了「不做就不會錯」「直接做錯」「摧毀讓他犯錯的元凶」等等的方式,好紓解自己當下澎湃的挫敗感,以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2)我的學習問題舒適圈太廣
 
  另一個相似的個案是,一位剛升上高年級的孩子,媽媽焦急的表示,孩子以往的國語文成績表現一直都很不錯,但是不知怎麼,在升上高年級後,雖然生字、小考仍保持一定水準,但只要一遇到「長篇閱讀測驗」(註:這裡的「長篇」,只是相對於中年級的文章來說稍長。),理解力就幾乎全軍覆沒,從頭錯到尾?
  經過老師幾次課堂上的引導,才發現這位學生遇到的問題是,當文字長度超過他平時習慣應付的內容時(無論是長度也好、難易度也好、類型也好),孩子就慌了手腳,不知該從何處著手。光是文章的開頭,可能就不知不覺重複讀了三、四次,但仍然遲遲都無法往下一段推進,也無法從所看過的文字中理出頭緒,而這樣用忐忑與不確定的心態閱讀,吸收和解讀的訊息也是斷斷續續破碎凌亂,想當然爾,無法理解和掌握文章的重點和脈絡,自然是預料中的事。
  而孩子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也明顯地呈顯在課堂的行為反應上:當閱讀資訊量超過自己能夠負擔、習慣的範疇時,就開始出現心不在焉、發出噪音、和同學相約起鬨、逃避閱讀,甚至呈現「假性閱讀」(狀似正在「閱讀」,但其實只是「看字」)的學習徵候。
  這麼說起來,究竟是孩子本身挫折容忍度偏低,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抑或是因為閱讀耐受度低,而使得他們挫折容忍度低下?學好閱讀的教學團隊認為,應是閱讀耐受度造成的!
 
何謂「閱讀耐受力」?
 
  台大電機葉丙成教授曾在討論不同媒介、平台與孩童閱讀接收度的關聯性時,使用了「文字耐受力」一詞,並以此作為探討孩子對於文字作為載體的「接收程度」。
  學好閱讀認為,評估孩子「閱讀耐受力」時,該納入考慮的不僅只有「文字」的因素,還必須將舉凡文字、廣告、圖畫、影像、說明書、表格、傳單等等生活中會觸碰到的素材,納入考量。
  尤其近年來,閱讀ㄒ媒材因為數位載體的普及而更加快速更替和多元化,許多數位原住民世代的孩子,打出生起便置身「影音世界」,對文字型閱讀耐受力的刺激與訓練也普遍「時數不足」。
因此,若要判斷「閱讀耐受力」的標準,較為公允的判斷方式,大致如下:
1. 能否穩定接收大量且龐雜的(文字/圖像)訊息。
2. 能否有效理解訊息內容。
  簡言之,「閱讀耐受力」可以說是評估孩子在閱讀或接收大量訊息時,能否保持穩定速度且達到一定的理解效率的基礎準則。
  閱讀耐受力低,通常無法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效且穩定地閱讀大量、複雜的訊息,因為他們多半缺乏將所有的訊息讀完的耐心,因此即使在強迫讀取完訊息,也無法準確理解、有效摘要、清楚地層次化或歸納訊息的內容,直白的說,就是雖然投資了時間,卻「有讀沒有懂」。
如此一來,眼前的資訊尚且無法有效吸收,更何況是隨著學年逐步「非線性遞增」的各種知識系統呢?
 
該如何提升閱讀耐受力?
 
  許多家長都詢問過學好閱讀這個問題:「該如何幫助孩子提升閱讀的速度和穩定度?」
  關於這個問題,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家長:「首先,請耐心的陪伴孩子提升閱讀耐受度」。然而,總有太多家長急於在孩子的弱項上「用力加強」,想方設法提醒他們「要努力」「要多讀」,但卻忽略了孩子此時身陷學習耐受度的泥淖中,若無家長的鼓勵和陪伴,並且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帶領孩子認識弱點、尋找克服弱點的方法,這種來自家長的「成長期待」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了加諸在孩子身上難以言喻的學習壓力。
  而想要有效提升閱讀耐受力,學好閱讀建議的適當方式有以下幾點,各位師長不妨嘗試看看:
 
1.誦讀訊息
 
  「誦讀」,而且是符合文脈與情境的誦讀,相較於只是「看過」訊息,雖然花費的時間較長,過程也較為枯燥,但是卻能透過「聲音」反覆確認「訊息如何被孩子用聲音來認識」。
  閱讀耐受力較低的孩子,通常會有「看過訊息卻無法真正理解」的問題,對於「字數/篇幅」的容忍值也較低;因此,「誦讀訊息」,便能較自然地促使讀者整合「文字」(視覺)和「聲音」(聽覺)兩方面,同步確認訊息內容,拓展閱讀者理解訊息的途徑。
 
2.培養閱讀階段
 
  閱讀耐受力較低的孩子通常非但沒有規律的閱讀習慣,對於閱讀類型也缺乏敏感度與應有的廣度,因此在突然接收到大量訊息時(尤其是文字/或是相對來說較為陌生的知識領域),就容易升起防禦機制,情緒一來,哪裡還管你「讀取」及「處理」資訊?
  孩子便可能因為「怕錯」使然,無法克服心理障礙,因而選擇在閱讀初期便選擇放棄;又或者是閱讀過程中因為遲遲無法有效理解,無法獲得成就感或理解反饋,無法激發繼續閱讀的動力,最終食之無味而宣告放棄。
  建議家長和孩子一同訂定親子閱讀階段,無論是「量的設定」、「質的提升」「領域的廣度」,在適合閱讀的條件下,由短至長,由易至難,循序漸進。只要持續根據孩子的學習反應調整「學習訓練的菜單」,習慣了這種階段性的理解訓練,自然就能潛移默化,提升孩子閱讀耐受度。
 
3.分段釐清訊息後,再接續閱讀。
 
  多數排斥閱讀的孩子都是因為「讀不懂」或「學習不得要領」,才會以「放棄」當成一種學習方法。
此時,不妨用「堆積木」的方式閱讀,把每一小段的訊息當作是一塊積木,先理解小範圍的訊息,再繼續下一段,如此一來,既可以翻轉孩子「又要閱讀那麼一大篇文章?」「又是那麼長的訊息?」的刻板印象,將長文分解成小段文章,也可以卸去原有的心理負擔,也就比較容易理解訊息。
  等到先穩固了基本架構的積木後,再於開始堆疊,當每塊積木都能準確安置在之前奠定的根基上時,結構當然不易鬆散,也不易滑落倒塌,而能讓孩子在相對來說比較舒服的狀態下,維持學習的品質。
  閱讀耐受力較低的孩子或許很難在短時間內就從「不想讀」或「讀不懂」進展到「閱讀速度快,效率高」的驚人表現,但只要師長協助他們更好地「卸壓」,並願意陪同他們認識障礙、跨越障礙,改變既有的閱讀模式,從心態、策略上做調整,相信孩子一定能戰勝心魔,提升閱讀耐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