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教育】疫情世代的學習不容易!決勝關鍵是這樣!
不藏私!疫情世代「線上學習」的隱憂大揭密!
撰文/郭靜如
日期/2021/6/4
關鍵字:線上課程/線上教育/108課綱/閱讀素養/數位素養/新冠肺炎
字數/3654
2019年末,全球都面臨了難以預期的黑天鵝事件—一場突如而來的疫情之火,延燒至今(2021年中),據聯合國統計,已有上百個國家、近15億學生無法上學,可以說,光就「教育層面」而言,COVID-19 (新冠肺炎)的影響,既深且仍持續發酵中。
也因為疫情造成的群聚禁令,無論是「到校實體上課的學子們」、無法到校實體授課的教師們、因為WFH(work from home)而長期待在家中的雙親,都共同經歷且參與著這場史無前例的教育現場的空間巨變──「教育重心的轉移,場域從學校轉移至家中」,同時也重構了這整個世代對於學習環境、學習方法的特有的集體意識。
雖然近日台灣的確診人數逐步趨緩,但相較於世界多處在2020年不得不「封城」和「停學」的境況,在這一年中,仍能維持正常社交、工作和就學等「日常生活」,可謂是「奢侈幸福」。
無奈,隨著台灣在今年5月陷入了新冠疫情大爆發的高峰期,整個社會也正式進入最嚴峻的防疫階段──「嚴格禁止群聚」、「停止至學校上課」等「三級警戒」、「準四級狀態」,WFH(work from home)和遠距教學(distance learning)這些外商公司常見詞彙,一下子成了防疫生活的常態。
正是因為疫情的「撮合」,家長與孩子正是經驗從未有過如此長期共同「宅在家」的人生階段,殊不知,親子之間的感情卻並沒有因此意外而升溫,反倒天天上演「爆氣」、「升高對立」的高張力劇情。
這種家庭肥皂劇還要上演多久?每個家長都在問。
筆者觀察到,身為學習主體的孩子,其實在防疫期間,正面臨了不僅是「停課」的變動,而是有許多潛藏的學習困境,正在家長和學生沒有注意的地方,悄悄醞釀。
以下,即是筆者針對這些即將,或早已在部分在家學習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困境,提出觀察與嘗試提供解決提案。
1.線上教學無可避免,將成為主要學習途徑
為避免群聚傳染, 在「停課不停學」( suspending classes without suspending learning )的教育方針下,校方及各大學習機構(無論是課後輔導、安親班、補習班)紛紛轉為「線上教學」,不但掀起學習方法、教學型態上的革命性變化,也造成教育觀念上的衝擊。
而在「實體轉線上」的過度期中,孩子們也隨之遇到以下幾點問題:
(1)不熟悉數位設備、媒介操作,因而影響學習流暢度。
(2)教師無法即時、現場查核孩子的學習狀況和成效。
(3)長時間以3C產品和數位介面學習,學習倦怠頻率提高。
(4)學習互動性因授課教師的數位操作力和教學手段而降低。
(5)學生與教師的學習共同體遭受距離和教學內容的考驗
(5)學生與教師的學習共同體遭受距離和教學內容的考驗
上述這些差異,或多或少源自於「熟悉與否」,隨著老師學生們在長期操作下逐漸適應與上手,自然可以減緩因為操作瑕疵和軟體使用介面的侷限而帶來的不和諧感;但,扣掉硬體設備的隔閡,是否還有看不見的隱形學習瓶頸藏在線上課程的背後呢?
2 是否融入線上教學成為學習差距的分水嶺
線上學習最大的困境和重點,不外乎在於「孩子能否在沒有教師親臨現場的情況下有效吸收教學內容」。考驗的其實就只有一個點──「學習自律性」。
一旦學生脫離「教室」的場域限制,失去了教師在旁貼身叮嚀、囑咐,老師們隨時提問糾錯的緊張感,或是沒有學校作息的強制安排,許多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在「失去依準」的狀況下,逐漸偏離原本熟悉且內化的生活儀式和學習軌道。
如此一來,原本就較為能按部就班、獨立學習的孩子,就比較能讓學習節奏保持在穩定的狀態,那麼,「線上學習」對他們來說,也不過就是變更了「學習知識的管道」罷了,並不那麼深刻地影響學習和吸收。更甚者,還有同學因為適應得早、適應得快,透過線上學習多元化的管道,反而還較在學校時更加深、加廣了原有的學習領域。
相反,倘若孩子原本在校的學習狀況就較為被動,面對轉線上後的學習狀態,又遲遲無法掌握學習模式變換的要領,老師隔著螢幕又無法及時協助他們修正學習偏誤,那麼線上課程對孩子來說,就會變得「上得越多,程度越差」的結果。想當然爾,「無效學習」或是「失效學習」的這群學生,必定與積極學習、善用數位學習學生,在解禁之後重返實體時,有著天差地遠的學習進度、學習節奏上的巨大鴻溝。
3線上學習將會等比放大學生學習問題
過往的學習,無論是在校、在補習班等等,都因為「師生共處一室」(簡單來說,就是強迫綁定在一起),因此,當學生之中有分心、不專心、聽不懂、學習被動、進度落後的狀況,教師多能即快速覺察且即刻修正──也就是當學生被動時,必須由教師主動填補這之間的學習落差──例如:多出作業、即時提問、留讀,用緊迫盯人的方式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校正回歸」到一個基本的水平。(套用流行的術語)
所以,整體而言,實體授課時(即使現在因為少子化,一個班級剩不到30個孩子),教師還勉強能掌控全班孩子的學習狀況。
然而,改易為「遠距教學」、「線上課程」後,原本學習的空間管控優勢,徹底消失、不復存在,「待在教室學習」、「教師隨時在旁解惑」的機制也被數位設備解放,不曾「長期、長時間」在家學習的成長經驗,打亂了孩子原本對於學習空間的認知(例如:「在學校就應該認真上課,在家就應該放鬆休息的慣性」),因此,許多學生也就掉入了明明是線上學習,卻頻繁出現分神、鬆懈、渙散的情況。
倘若孩子原本在校就已經出現許多學習狀態的瑕疵,諸如:發呆、不專心聽課、等答案、不抄筆記、學習態度不佳等問題,轉換成線上學習,自然也更會像放大鏡般,將孩子原有的學習弊病徹底放大凸顯,一覽無遺在家長的面前。
4考驗孩子是否能夠妥善規劃與執行學習節奏
線上教學的優勢,除了「打破學習空間的限制」,也讓「學習時間相對彈性」的附加價值──不再受制於傳統的制式課表,而是可以跟著學生的學習節奏,適當地安排參與。有些大學的「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甚至是學生可以自行觀看預錄影片,而非「準點線上見」的授課模式。
一旦沒有強制的學習監督、學習成效與進度又沒有完善相應評判準則(繼之而起的是一連串數位線上的評測機制與題庫)之際,「自制力」、「自發性」和「學習規劃能力」就成了疫情期間孩子在家學習是否能夠持續累積與進步的成敗關鍵!
設想,如果孩子能獨立且妥善地安排在家的學習進度和內容,那麼他在實體課程時,一定也能按照自己的規劃與節奏執行與貫徹,這才對吧?。
反之,如果線上學習都無法自律地妥善吸收學習內容、規畫與貫徹學習進度,就算回到實體,他們一樣只是被動與被規範著、被趕鴨子上架地學習與吸收,而非真正實踐了自主學習的核心精神,那麼,說穿了,實體課程在這個意義上,也不過是「矯正學習態度大於學習內容」的狀況吧!
筆者認為,正是把握疫情期間在家近距離與孩子接觸的機會,貼身鍛鍊與提升孩子的「線上(數位)學習能力」,讓他們一定程度明白與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況,同時也更加明白學習體質與節奏的良窳,針對已知的學習優勢或缺漏做有效率的期程規畫,才是最適當的安排。
許多家長會認為「實體課程才有效」、「孩子上實體課才會專心」,而理由多半是孩子「很皮」、「容易分心」,但若我們仔細想想:孩子去學校也好、其他課程也好,究竟是希望這些教育機構「教育孩子知識與能力」?還是「管教孩子」?(我們當然知道兩者能夠兼具是最好,但如果非要實體才能夠學習,不就意味著:孩子需要被管教的時間,遠比需要學習知識的時間更多、更長?)
也就是說,孩子真正需要實體課才能學習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學習,而是因為他們需要「去被管教」?這真的是我們讓孩子學習的原因和動機嗎?
更何況,學生能認真遵循師長的行程表「按表操課」已是萬幸,在轉為線上後,更多孩子只是「麻木執行老師的規定」,遑論隔著螢幕去思考學習的意義和內容了。
因此,趁著疫情期間,家長們不妨近距離參與引導孩子重新(誠實)檢視自身學習狀況,試著剖析可能的學習問題與隱憂、訂定更適性的學習進度和執行計畫,如此,在回到學校時,才能真正「帶著具有學習效率的方式實體學習」,也更大程度能感受實體學習的效果,而不是讓「管理學生學習秩序」佔去了大部分時間。
用更開放的態度接受孩子的漸變
一場疫情,打亂了世界原有的生活節奏,也讓眾人被迫得快速調整步調。家長們的工作尚且需要調適,何況是正在發展中的孩子?
教育現場的疫情衝擊,使得教學型態須快速因應,無形中促使了身處第一線的教職人員必須亟思活化和有效教學方式,盡速提升、強化自身的教育應變能力。
同樣,身為家長,我們也從「第二線教職人員」登時上了「前線」,必須面對眼前仍然沒有調整好心理狀態的孩子,在與他們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時時努力遏抑怒氣地,陪伴他們經歷這個21世紀最劇烈的衝擊。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契機,得已讓家長們重新調整與孩子之間的平衡點,得以更好地陪伴他們、經驗他們的「漸變」,而不在如過往一般,只是一味地催促他們「快快長大」;因為,變化開始變得越來越細為了、變化開始在眼前每一秒發生了,使得我們更容易忽視「變化」,其實從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而必須耐心地等待他們紮跟與發芽。
既然如此,身為家長,縱然在家工作難免帶有工作的情緒與壓力,也請用更成熟的心態,用更多的鼓勵和包容,去享受親子間的互動相處,深刻的體驗生活的熱度和驚奇,用最好的身教去引導孩子成長吧!
【想要認識更多學好閱讀的課程】
不藏私!疫情世代「線上學習」的隱憂大揭密!
撰文/郭靜如
日期/2021/6/4
關鍵字:線上課程/線上教育/108課綱/閱讀素養/數位素養/新冠肺炎
字數/3654
2019年末,全球都面臨了難以預期的黑天鵝事件—一場突如而來的疫情之火,延燒至今(2021年中),據聯合國統計,已有上百個國家、近15億學生無法上學,可以說,光就「教育層面」而言,COVID-19 (新冠肺炎)的影響,既深且仍持續發酵中。
也因為疫情造成的群聚禁令,無論是「到校實體上課的學子們」、無法到校實體授課的教師們、因為WFH(work from home)而長期待在家中的雙親,都共同經歷且參與著這場史無前例的教育現場的空間巨變──「教育重心的轉移,場域從學校轉移至家中」,同時也重構了這整個世代對於學習環境、學習方法的特有的集體意識。
雖然近日台灣的確診人數逐步趨緩,但相較於世界多處在2020年不得不「封城」和「停學」的境況,在這一年中,仍能維持正常社交、工作和就學等「日常生活」,可謂是「奢侈幸福」。
無奈,隨著台灣在今年5月陷入了新冠疫情大爆發的高峰期,整個社會也正式進入最嚴峻的防疫階段──「嚴格禁止群聚」、「停止至學校上課」等「三級警戒」、「準四級狀態」,WFH(work from home)和遠距教學(distance learning)這些外商公司常見詞彙,一下子成了防疫生活的常態。
正是因為疫情的「撮合」,家長與孩子正是經驗從未有過如此長期共同「宅在家」的人生階段,殊不知,親子之間的感情卻並沒有因此意外而升溫,反倒天天上演「爆氣」、「升高對立」的高張力劇情。
這種家庭肥皂劇還要上演多久?每個家長都在問。
筆者觀察到,身為學習主體的孩子,其實在防疫期間,正面臨了不僅是「停課」的變動,而是有許多潛藏的學習困境,正在家長和學生沒有注意的地方,悄悄醞釀。
以下,即是筆者針對這些即將,或早已在部分在家學習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困境,提出觀察與嘗試提供解決提案。
1.線上教學無可避免,將成為主要學習途徑
為避免群聚傳染, 在「停課不停學」( suspending classes without suspending learning )的教育方針下,校方及各大學習機構(無論是課後輔導、安親班、補習班)紛紛轉為「線上教學」,不但掀起學習方法、教學型態上的革命性變化,也造成教育觀念上的衝擊。
而在「實體轉線上」的過度期中,孩子們也隨之遇到以下幾點問題:
(1)不熟悉數位設備、媒介操作,學習流暢度欠佳。
(2)教師無法即時查核孩子的學習狀況和成效。
(3)長時間以3C產品和數位介面學習,倦怠感提高。
(4)學習互動性受限因為數位而降低。
(5)學生與教師的學習共同體遭受距離和內容的考驗
(5)學生與教師的學習共同體遭受距離和內容的考驗
上述這些差異,或多或少源自於「熟悉與否」,隨著老師學生們在長期操作下逐漸適應與上手,自然可以減緩因為操作瑕疵和軟體使用介面的侷限而帶來的不和諧感;但,扣掉硬體設備的隔閡,是否還有看不見的隱形學習瓶頸藏在線上課程的背後呢?
2 是否融入線上教學成為學習差距的分水嶺
線上學習最大的困境和重點,不外乎在於「孩子能否在沒有教師親臨現場的情況下有效吸收教學內容」。考驗的其實就只有一個點──「學習自律性」。
一旦學生脫離「教室」的場域限制,失去了教師在旁貼身叮嚀、囑咐,老師們隨時提問糾錯的緊張感,或是沒有學校作息的強制安排,許多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在「失去依準」的狀況下,逐漸偏離原本熟悉且內化的生活儀式和學習軌道。
如此一來,原本就較為能按部就班、獨立學習的孩子,就比較能讓學習節奏保持在穩定的狀態,那麼,「線上學習」對他們來說,也不過就是變更了「學習知識的管道」罷了,並不那麼深刻地影響學習和吸收。更甚者,還有同學因為適應得早、適應得快,透過線上學習多元化的管道,反而還較在學校時更加深、加廣了原有的學習領域。
相反,倘若孩子原本在校的學習狀況就較為被動,面對轉線上後的學習狀態,又遲遲無法掌握學習模式變換的要領,老師隔著螢幕又無法及時協助他們修正學習偏誤,那麼線上課程對孩子來說,就會變得「上得越多,程度越差」的結果。想當然爾,「無效學習」或是「失效學習」的這群學生,必定與積極學習、善用數位學習學生,在解禁之後重返實體時,有著天差地遠的學習進度、學習節奏上的巨大鴻溝。
3線上學習將會等比放大學生學習問題
過往的學習,無論是在校、在補習班等等,都因為「師生共處一室」(簡單來說,就是強迫綁定在一起),因此,當學生之中有分心、不專心、聽不懂、學習被動、進度落後的狀況,教師多能即快速覺察且即刻修正──也就是當學生被動時,必須由教師主動填補這之間的學習落差──例如:多出作業、即時提問、留讀,用緊迫盯人的方式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校正回歸」到一個基本的水平。(套用流行的術語)
所以,整體而言,實體授課時(即使現在因為少子化,一個班級剩不到30個孩子),教師還勉強能掌控全班孩子的學習狀況。
然而,改易為「遠距教學」、「線上課程」後,原本學習的空間管控優勢,徹底消失、不復存在,「待在教室學習」、「教師隨時在旁解惑」的機制也被數位設備解放,不曾「長期、長時間」在家學習的成長經驗,打亂了孩子原本對於學習空間的認知(例如:「在學校就應該認真上課,在家就應該放鬆休息的慣性」),因此,許多學生也就掉入了明明是線上學習,卻頻繁出現分神、鬆懈、渙散的情況。
倘若孩子原本在校就已經出現許多學習狀態的瑕疵,諸如:發呆、不專心聽課、等答案、不抄筆記、學習態度不佳等問題,轉換成線上學習,自然也更會像放大鏡般,將孩子原有的學習弊病徹底放大凸顯,一覽無遺在家長的面前。
4考驗孩子是否能夠妥善規劃與執行學習節奏
線上教學的優勢,除了「打破學習空間的限制」,也讓「學習時間相對彈性」的附加價值──不再受制於傳統的制式課表,而是可以跟著學生的學習節奏,適當地安排參與。有些大學的「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甚至是學生可以自行觀看預錄影片,而非「準點線上見」的授課模式。
一旦沒有強制的學習監督、學習成效與進度又沒有完善相應評判準則(繼之而起的是一連串數位線上的評測機制與題庫)之際,「自制力」、「自發性」和「學習規劃能力」就成了疫情期間孩子在家學習是否能夠持續累積與進步的成敗關鍵!
設想,如果孩子能獨立且妥善地安排在家的學習進度和內容,那麼他在實體課程時,一定也能按照自己的規劃與節奏執行與貫徹,這才對吧?。
反之,如果線上學習都無法自律地妥善吸收學習內容、規畫與貫徹學習進度,就算回到實體,他們一樣只是被動與被規範著、被趕鴨子上架地學習與吸收,而非真正實踐了自主學習的核心精神,那麼,說穿了,實體課程在這個意義上,也不過是「矯正學習態度大於學習內容」的狀況吧!
筆者認為,正是把握疫情期間在家近距離與孩子接觸的機會,貼身鍛鍊與提升孩子的「線上(數位)學習能力」,讓他們一定程度明白與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況,同時也更加明白學習體質與節奏的良窳,針對已知的學習優勢或缺漏做有效率的期程規畫,才是最適當的安排。
許多家長會認為「實體課程才有效」、「孩子上實體課才會專心」,而理由多半是孩子「很皮」、「容易分心」,但若我們仔細想想:孩子去學校也好、其他課程也好,究竟是希望這些教育機構「教育孩子知識與能力」?還是「管教孩子」?(我們當然知道兩者能夠兼具是最好,但如果非要實體才能夠學習,不就意味著:孩子需要被管教的時間,遠比需要學習知識的時間更多、更長?)
也就是說,孩子真正需要實體課才能學習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學習,而是因為他們需要「去被管教」?這真的是我們讓孩子學習的原因和動機嗎?
更何況,學生能認真遵循師長的行程表「按表操課」已是萬幸,在轉為線上後,更多孩子只是「麻木執行老師的規定」,遑論隔著螢幕去思考學習的意義和內容了。
因此,趁著疫情期間,家長們不妨近距離參與引導孩子重新(誠實)檢視自身學習狀況,試著剖析可能的學習問題與隱憂、訂定更適性的學習進度和執行計畫,如此,在回到學校時,才能真正「帶著具有學習效率的方式實體學習」,也更大程度能感受實體學習的效果,而不是讓「管理學生學習秩序」佔去了大部分時間。
用更開放的態度接受孩子的漸變
一場疫情,打亂了世界原有的生活節奏,也讓眾人被迫得快速調整步調。家長們的工作尚且需要調適,何況是正在發展中的孩子?
教育現場的疫情衝擊,使得教學型態須快速因應,無形中促使了身處第一線的教職人員必須亟思活化和有效教學方式,盡速提升、強化自身的教育應變能力。
同樣,身為家長,我們也從「第二線教職人員」登時上了「前線」,必須面對眼前仍然沒有調整好心理狀態的孩子,在與他們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時時努力遏抑怒氣地,陪伴他們經歷這個21世紀最劇烈的衝擊。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契機,得已讓家長們重新調整與孩子之間的平衡點,得以更好地陪伴他們、經驗他們的「漸變」,而不在如過往一般,只是一味地催促他們「快快長大」;因為,變化開始變得越來越細為了、變化開始在眼前每一秒發生了,使得我們更容易忽視「變化」,其實從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而必須耐心地等待他們紮跟與發芽。
既然如此,身為家長,縱然在家工作難免帶有工作的情緒與壓力,也請用更成熟的心態,用更多的鼓勵和包容,去享受親子間的互動相處,深刻的體驗生活的熱度和驚奇,用最好的身教去引導孩子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