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指考題型分析】從指考物理科考題,能看到什麼備考新趨勢?

 
111年高中物理科指考考題
我們看到了什麼?
 
主編/石廷宇
撰文/學好閱讀教學團隊
日期/2022/7/12
字數:3355
 
本文這次特別擷取這篇報導:
目的有三:
釐清目前補教現場的教育趨勢、指考考題的命題趨勢、高三準考生的自我定位
 
大概就能清楚地分出:目前教學現場上的主流學習派系差異:
 
補教解題派 vs. 能力養成派
 
(註:當然並不是說誰對誰誰錯,但就只是對於升學與教育的信仰不同罷了)
(註:是說媒體每次考試完都搶著問補教名師卻不問學校老師,也是很奇怪?)
 
雖然,高中國文科今年起(111年學測)只存在於學測考場
目前已經從指考中退場了(just for now,這個問題之後談)
但細看這111年指考物理科考題,
也可以歸納出幾點關於108課綱素養導向的高中指考命題趨勢:
 
(1)敘述綿密複雜
(2)篇幅偏長(但總體沒增加多少)
(3)更強調抽象思考
(4)圖+文的整合理解
 
而上述特徵,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
 
如果考試考的都是課內的延伸,
到底算是「課內」還是「課外」呢?
 
如果國文「都能只考課外」(連續4年0%課內範圍)
為何物理不行?
為何物理出了延伸的題型和思考,就會受到來自補教老師的抨擊
而國文科出了課外延伸,卻被拿來抨擊學生基本能力不足?
----
(以上擷取自:〈分科物理難炸「史上最難」!補教估頂標恐降20分 狠酸教授野心太大〉)
 
筆者將報導中的紅線處標記出來,
無非是希望讀者們可以細細品味,
其中諸多細思極恐的價值觀:
 
這到底是「適合補教業者經營」的教育思維,
還是「適合孩子能力養成」的教育思維?
 
因此,本文直觀地整理該篇報導的論點如下:
 
(1)考題內容不在課文內,學生多會選擇放棄(照這個邏輯,國文整科都可以放棄了)
(2)教授野心太大,不利高中教育(問題是高中生不就是為了考大學,找個好教授嗎?)
(3)課本沒提過,對學生就是考驗(所以出了社會,學校沒教過就可以兩手一攤說不會?)
(4)題意不夠明確,學生無法用文字作答(這倒是改成素養題型後的問題,不只物理科,數學科尤其明顯)
(5)學生第一次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會愣住(這是什麼評論?)
(6)題目創新會超出高中生的理解(所以題目只能是死板好解的題型?)
(7)推理等於猜測,超出高中生理解(這題我不知道要請柯南還是金田一出場指教....)
(8)高中是基礎教育(所以,高中哪一科可以是"大眾傳播系"的基礎教育??)
(9)所有東西都能推理,就不用讀書了(筆者懷疑該名補教老師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10)投資報酬率很低,會降低報考意願(承第八項,原來基礎教育與學習養成的目的是要訓練孩子用投報率來思考學習?那不會考的就不用讀?)
 
----
上述南陽街"補教名師"10項「精采的」評議
如果放在無論是「國中會考」還是「高中學測」的國文科考題解釋,
又會發生什麼驚滔駭浪的評價?
(各屆為國文所苦的學生此時應該群情激憤吶喊)
----
 
不過,既然是名師之言,那我們就來深度談談,
(不要只是淪為為反駁而反駁)
到底上述補教名師論點,隱含了那些教育現場(vs.補教生態)的問題:
 
(1)考試若是不在範圍內,學生多會選擇放棄?
大學教授本來就是要透過考試篩選出「能力符合資格的學生」而不是(或說不只是)「很會考試的學生」,但對補教業者來說,重點是「如何用解題公式來大量生產出分數好看、榜單亮眼的成績單」,如果只要不再範圍內(其實是範圍的延伸)就指稱學生會選擇放棄,這不是更坐實了「老師不考試,學生不讀書;考的不是課內,我就都不會」的學習惡名嗎?
 
(2)補教老師批評大學教授野心太大?
很奇怪我們會說「伊隆瑪斯克」野心太大?會說「賈伯斯」野心太大?做學術研究、教育工作,若是對學生沒有期待,對自己的學術領域沒有野心,那學生又何必跟著這些教授學習?有野心,對學生有一份能力上的好奇,不是才表示教授們對於學生的期待嗎?
如果收進來的學生盡是拐瓜劣棗,又或是一個個只考補習考好成績的死讀書的學生,教授們的教育成本不是反而更高、更耗時嗎?
到時候補習班老師拍拍屁股,又與他們何干?(不對,他們就再往上開給大學生的補習班?)
(如果補習對孩子的能力養成有用,學生何必一直補?)
 
(3)課本沒提過就不能考?
也不是說非要考課外,或是只能考課內,重點是描述的方法和引導的架構,未來的社會本來就不會有各種各樣的行為教科書可供參考,身為師者,若學生有興趣,自然要多鼓勵他們向外攝取、涉獵、探求,如果一名學生(對該科目有興趣),一離開課本範圍就束手無策,那顯然不是興趣的問題,而是學習方法的問題,使得他離開了「規範」就毫無知識和思考的招架之力,這對與只注重考試成績的補教業名師來說,自然是過於「浪費時間成本了」,對吧?
 
(4)老師們不就是要教孩子理解嗎?什麼叫做孩子無法理解?
歐!我忘了,補教老師即使要「教理解」,也是教學生們「如何快速解題」(而且是僅限前三志願的資優生,其他學生不懂這個快速方法?那是你家的事)結果,現在補教名師竟然「代位求償」,直言「超出學生理解範圍」,知識會有範圍(其實也沒有),理解更沒有範圍,關鍵全取決於是否擁有「理解的方法與技巧」,但顯然,比起理解知識體系,補教名師更重視的是「學生無法簡單有效的答題」,那麼超出理解範圍,自然趕緊推給題目和出題老師囉!
 
(5)推理就等於猜測(名師哈囉??)
這題我們讓維基百科來回答:
推理,是「使用理智從某些前提產生結論」的行動。
猜測,僅憑不完整的資訊,進行主觀的臆斷。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就是要最大程度協助學生擁有「理解的能力」,並憑藉這種理解力去對所接觸的事物進行合理的「推理」嗎?所以,以後「推理小說」都可以改名為「猜測小說」(不信你問名偵探柯南!他一定會拿足球踢你!)結果,身為補教名師,非但不去思考如何幫孩子們建立這方面的思維,還直言這種謬論(啊!都忘了其實補教老師的專長本來就不在「推理」,而只在於「解題」啊!)
 
(7)高中是基礎教育?
沒錯!高中是基礎教育,但是是為了「讀大學」所做的基礎教育,而不是為了「考大學」所做的基礎教育。很多老師、家長和學生,長久以來都將「考試」當成學習的目標,而忽略了考試(無論是會考還是學測),都不過是階段性的學習驗證,重點仍然必須回頭詰問自己:「我是否具備了能夠進入下一階段學習領域應具備的能力了?」一味地測驗、考試,寫滿題本,就等於「已具備讀大學的基本能力」?
如果真是如此,為何筆者所接觸的學生中,仍有超過9成的孩子,在剛開始互動時(無論是高一高二高三),都對自己的大學職涯毫無概念與想法?甚至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9)所有東西都能推理,那就不用讀書了
(等一下,筆者真的不相信這位補教老師會說出這種言論耶)如果學生擁有了能夠對所有東西都進行推理的能力,那不就.....更加可以從不同的知識體系中學習到更多、更豐富的知識了嗎?(咦?這麼想,該名補教老師會說出這種學習觀念超級偏差的言論好像也就能夠接受了?畢竟他的任務是教學生考試,又不是教孩子學習與提升,如果每個學生都會推理,那就不需要補習了,不需要補習,他就失業了?)(是這樣嗎?)
 
(10)投資報酬率很低影響學習意願
這顯然也是補教業者才會說得出口的言論吧?(倒不是說不用思考投資報酬率),但若以學習和教育的角度,或是以成長的角度來看,「選擇物理」的投報率才真的低吧?如果不是國中理化要考、高中物理要考,誰會在大學以前主動接觸各種類型的純物?不都是被動地接受選擇嗎?偏偏一名南陽街補教名師,大言不慚地說出了「投報率影響學習意願」的偏見,才會真的帶出許多人做任何事都只看投報率,而出現許多偏差和扭曲的價值觀吧?假設每個人都被訓練得只看投報率,(這件事你可以問愛迪生),大概世界已經停止進步好幾百年了吧?
 
----
許多補教業者一直以來的教育(其實不過是"應試")觀念
就是:拆題、解題、套答題公式
目的無非是幫助學生「應付考試」
各位家長,也請不要被108課綱、素養題型等花式名詞迷惑
能力的養成不會因為教育名詞的發明或更新,
就劇烈地改變了學習的本質與方式
請靜下心思考:
 
我的孩子現在(目前的年級)使否具備符合他年齡整合理解力?
 
這絕非「考試的內容是課內課外?」可以截然二分的!
正是因為:
升學補教業者長期以來的觀念灌輸
(1)講投報率
(2)講解提公式
(3)靠兜售落榜恐懼行銷
才使得學生們拚了命刷題、套解題公式
努力成為「答題機器」?
以至於我們的下一代學生們的學習品質
更加短視、更加功利傾向
使得我們的孩子越來越缺乏
理解、推導、思考、論據的能力?
(本文指的是部分學生啦~)
-----
如果這篇南陽街補教名師的報導
可以做為台灣補教業的觀念縮影
可以做為台灣家長們目前對於升學教育的觀念
學好閱讀認為,
距離要提升孩子們的教育理念
距離要打破家長們的教育偏見
距離要真正培養出能夠擁有持續自我成長能力的孩子
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都說考上大學就令人安心了
對著毫無學習大學知識能力的孩子們,他們真的能令人放心嗎?
 
 
謝謝你看到這裡,
願每位家長能和學好閱讀一起努力,
為自己孩子的學習成長,給予正向的改變!
 
| 暑期「閱讀理解必修課」開課資訊
開課對象:國小、國中、高中
開課時間:2022/07/04——2022/08/26
|實體授課
學好閱讀 天母本校
(台北市士林區德行東路236號2樓)
|線上專班
國小專班開、高中同步開課
 
 
 
關注學好閱讀社群平台
即時獲得教養觀點、學習新知、升學資訊
                                             

 

111年高中物理科指考考題
我們看到了什麼?
 
主編/石廷宇
撰文/學好閱讀教學團隊
日期/2022/7/12
字數:3355
 
本文這次特別擷取這篇報導:
目的有三:
釐清目前補教現場的教育趨勢、
指考考題的命題趨勢、
高三準考生的自我學習定位
 
大概就能清楚地分出,
目前教學現場上的主流學習派系差異:
 
補教解題派 vs. 能力養成派
 
(註:當然並不是說誰對誰誰錯,但就只是對於升學與教育的信仰不同罷了)
(註:是說媒體每次考試完都搶著問補教名師卻不問學校老師,也是很奇怪?)
 
雖然,高中國文科今年起(111年學測)
已經從指考中退場了(just for now,這個問題之後談)
但細看這111年指考物理科考題,
也可以歸納出幾點關於108課綱素養導向的高中指考命題趨勢:
 
(1)敘述綿密複雜
(2)篇幅偏長(但總體沒增加多少)
(3)更強調抽象思考
(4)圖+文的整合理解
 
而上述特徵,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
 
如果考試考的都是課內的延伸,
到底算是「課內」還是「課外」呢?
 
如果國文「都能只考課外」
(連續4年0%課內範圍)
為何物理不行?
為何物理出了延伸的題型和思考,
就會受到來自補教老師的抨擊
而國文科出了課外延伸,
卻被拿來抨擊學生基本能力不足?
----
(以上擷取自:〈分科物理難炸「史上最難」!補教估頂標恐降20分 狠酸教授野心太大〉)
 
筆者將報導中的紅線處標記出來,
無非是希望讀者們可以細細品味,
其中諸多細思極恐的價值觀:
 
這到底是
「適合補教業者經營」的教育思維,
還是
「適合孩子能力養成」的教育思維?
 
因此,
本文直觀整理該篇報導論點如下:
 
(1)考題內容不在課文內,學生多會選擇放棄
(照這個邏輯,國文整科都可以放棄了)
(2)教授野心太大,不利高中教育
(問題是,讀高中不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教授嗎?)
(3)課本沒提過,對學生就是考驗
(所以出了社會,遇到學校沒教過的部分就可以兩手一攤說不會?)
(4)題意不夠明確,學生無法用文字作答
(這倒是改成素養題型後的問題,不只物理科,數學科尤其明顯)
(5)學生第一次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會愣住(這是什麼評論?)
(6)題目創新會超出高中生的理解(所以題目只能是死板好解的題型?)
(7)推理等於猜測,超出高中生理解
(這題我不知道要請柯南、福爾摩斯還是金田一出場指教....)
(8)高中是基礎教育
(所以,高中哪一科可以是"大眾傳播系"的基礎教育??)
(9)所有東西都能推理,就不用讀書了
(筆者懷疑該名補教老師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10)投資報酬率很低,會降低報考意願
(承第八項,原來基礎教育與學習養成的目的是要訓練孩子用投報率來思考學習?那不會考的要不要讀?)
 
----
上述南陽街補教名師10項「精采」評議
放在無論是國中會考或高中學測的國文考題,
又會發生什麼驚滔駭浪的評價?
(各屆為國文所苦的學生此時應群情激憤)
----
不過,既然是名師所言,
那我們就來深度談談,
(不要只是淪為為反駁而反駁)
到底上述補教名師論點,隱含了那些教育現場(vs.補教生態)的問題:
 
(1)若是不考範圍內,學生多會選擇放棄?
大學教授本來就是要透過考試篩選出「能力符合資格的學生」而不是(或說不只是)「很會考試的學生」,但對補教業者來說,重點是「如何用解題公式來大量生產出分數好看、榜單亮眼的成績單」,如果只要不再範圍內(其實是範圍的延伸)就指稱學生會選擇放棄,這不是更坐實了「老師不考試,學生不讀書;考的不是課內,我就都不會」的學習惡名嗎?
 
(2)補教老師批評大學教授野心太大?
很奇怪我們會說「伊隆瑪斯克」野心太大?會說「賈伯斯」野心太大?做學術研究、教育工作,若是對學生沒有期待,對自己的學術領域沒有野心,那學生又何必跟著這些教授學習?有野心,對學生有一份能力上的好奇,不是才表示教授們對於學生的期待嗎?
如果收進來的學生盡是拐瓜劣棗,又或是一個個只考補習考好成績的死讀書的學生,教授們的教育成本不是反而更高、更耗時嗎?
到時候補習班老師拍拍屁股,又與他們何干?(不對,他們就再往上開給大學生的補習班?)
(如果補習對孩子的能力養成有用,學生何必一直補?)
 
(3)課本沒提過就不能考?
也不是說非要考課外,或是只能考課內,重點是描述的方法和引導的架構,未來的社會本來就不會有各種各樣的行為教科書可供參考,身為師者,若學生有興趣,自然要多鼓勵他們向外攝取、涉獵、探求,如果一名學生(對該科目有興趣),一離開課本範圍就束手無策,那顯然不是興趣的問題,而是學習方法的問題,使得他離開了「規範」就毫無知識和思考的招架之力,這對與只注重考試成績的補教業名師來說,自然是過於「浪費時間成本了」,對吧?
 
(4)老師們不就是要教孩子理解嗎?什麼叫做孩子無法理解?
歐!我忘了,補教老師即使要「教理解」,也是教學生們「如何快速解題」(而且是僅限前三志願的資優生,其他學生不懂這個快速方法?那是你家的事)結果,現在補教名師竟然「代位求償」,直言「超出學生理解範圍」,知識會有範圍(其實也沒有),理解更沒有範圍,關鍵全取決於是否擁有「理解的方法與技巧」,但顯然,比起理解知識體系,補教名師更重視的是「學生無法簡單有效的答題」,那麼超出理解範圍,自然趕緊推給題目和出題老師囉!
 
(5)推理就等於猜測(名師哈囉??)
這題我們讓維基百科來回答:
推理,是「使用理智從某些前提產生結論」的行動。
猜測,僅憑不完整的資訊,進行主觀的臆斷。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就是要最大程度協助學生擁有「理解的能力」,並憑藉這種理解力去對所接觸的事物進行合理的「推理」嗎?所以,以後「推理小說」都可以改名為「猜測小說」(不信你問名偵探柯南!他一定會拿足球踢你!)結果,身為補教名師,非但不去思考如何幫孩子們建立這方面的思維,還直言這種謬論(啊!都忘了其實補教老師的專長本來就不在「推理」,而只在於「解題」啊!)
 
(7)高中是基礎教育?
沒錯!高中是基礎教育,但是是為了「讀大學」所做的基礎教育,而不是為了「考大學」所做的基礎教育。很多老師、家長和學生,長久以來都將「考試」當成學習的目標,而忽略了考試(無論是會考還是學測),都不過是階段性的學習驗證,重點仍然必須回頭詰問自己:「我是否具備了能夠進入下一階段學習領域應具備的能力了?」一味地測驗、考試,寫滿題本,就等於「已具備讀大學的基本能力」?
如果真是如此,為何筆者所接觸的學生中,仍有超過9成的孩子,在剛開始互動時(無論是高一高二高三),都對自己的大學職涯毫無概念與想法?甚至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9)所有東西都能推理,那就不用讀書了
(等一下,筆者真的不相信這位補教老師會說出這種言論耶)如果學生擁有了能夠對所有東西都進行推理的能力,那不就.....更加可以從不同的知識體系中學習到更多、更豐富的知識了嗎?(咦?這麼想,該名補教老師會說出這種學習觀念超級偏差的言論好像也就能夠接受了?畢竟他的任務是教學生考試,又不是教孩子學習與提升,如果每個學生都會推理,那就不需要補習了,不需要補習,他就失業了?)(是這樣嗎?)
 
(10)投資報酬率很低影響學習意願
這顯然也是補教業者才會說得出口的言論吧?(倒不是說不用思考投資報酬率),但若以學習和教育的角度,或是以成長的角度來看,「選擇物理」的投報率才真的低吧?如果不是國中理化要考、高中物理要考,誰會在大學以前主動接觸各種類型的純物?不都是被動地接受選擇嗎?偏偏一名南陽街補教名師,大言不慚地說出了「投報率影響學習意願」的偏見,才會真的帶出許多人做任何事都只看投報率,而出現許多偏差和扭曲的價值觀吧?假設每個人都被訓練得只看投報率,(這件事你可以問愛迪生),大概世界已經停止進步好幾百年了吧?
 
----
許多補教業者一直以來的教育(其實不過是"應試")觀念
就是:拆題、解題、套答題公式
目的無非是幫助學生「應付考試」
各位家長,也請不要被108課綱、素養題型等花式名詞迷惑
能力的養成不會因為教育名詞的發明或更新,
就劇烈地改變了學習的本質與方式
請靜下心思考:
 
我的孩子現在(目前的年級)使否具備符合他年齡整合理解力?
 
這絕非「考試的內容是課內課外?」可以截然二分的!
正是因為:
升學補教業者長期以來的觀念灌輸
(1)講投報率
(2)講解提公式
(3)靠兜售落榜恐懼行銷
才使得學生們拚了命刷題、套解題公式
努力成為「答題機器」?
以至於我們的下一代學生們的學習品質
更加短視、更加功利傾向
使得我們的孩子越來越缺乏
理解、推導、思考、論據的能力?
(本文指的是部分學生啦~)
-----
如果這篇南陽街補教名師的報導
可以做為台灣補教業的觀念縮影
可以做為台灣家長們目前對於升學教育的觀念
學好閱讀認為,
距離要提升孩子們的教育理念
距離要打破家長們的教育偏見
距離要真正培養出能夠擁有持續自我成長能力的孩子
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都說考上大學就令人安心了
對著毫無學習大學知識能力的孩子們,他們真的能令人放心嗎?
 
 
謝謝你看到這裡,
願每位家長能和學好閱讀一起努力,
為自己孩子的學習成長,給予正向的改變!
 
| 暑期閱讀理解必修課開課資訊
開課對象:
國小、國中、高中
開課時間:
2022/07/04

2022/08/26

 
|實體授課
學好閱讀 天母本校
(台北市士林區德行東路236號2樓)
|線上專班
國小專班開課、國高中同步開課
 
 
 
關注學好閱讀社群平台
即時獲得教養觀點、學習新知、升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