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學好觀點】111年高中學測試題分析,學習重點大衝擊!?

撰稿人/石廷宇
類型:高中學測題型解析
對象:高中
關鍵詞:108課綱、學測、高中、國文、作文
 
  對了,你知道學好閱讀的國中組在面對今年108年高中學測的最佳答題數是幾題嗎?報給你知:
  高中學測單選題共34題(因為國中只考單選,未經多選訓練,故略而不答)
  國中組最佳成績:單選32/34題,平均對題數:30題。(國中生喔!)
 
  國中生考高中學測最多只錯2題?
 
  明明只是國中生,為什麼卻可以寫出如此佳績?
 
  因為關鍵不再「學習年齡」,而是回到學習的本質:「理解年齡」,如此而已。
 
  而今年1月份,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簡稱大考中心),為因應「108課綱」的調整,重新針對高中升大學的學科能力測驗內容,進行了一番調整,可以說是更加衝擊了人們以往對於國文科考試的既定印象。
 
  到底調整了哪些地方呢?就讓筆者帶大家一探究竟吧!
 
內容方面
 
  基本上,內容延續國文科考一貫的脈絡,除了一定要涉及的「高中部編之必修課程」(稀少),其他取材則來自:符合普通高中學生程度的各類 文本,包含:古今詩歌、散古今詩歌、散文、小說,以及應用文、學術論文跨領域本圖表等,兼顧文言與白話。
  而因為108課綱強調的概念是「核心素養」,因此,大考中心擬定以「素養導向」命題重點:
 
  1.試材情境化
  2.考察整合運用能力
  3.跨領域的主題式試題設問
  4.強化評量表達說明能力
  
  而這些素養導向命題重點,除了必須切合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也必須能夠考核學生延伸應用與學習內容的重點,同時取材自環境工程領域與社會領域,以及最重要的,能夠考核學生的「表達說明能力」。
  在內容不再僅限「國文科」(跨領域)的這一變數之外,題型設計的變數,也成為了學生學習方向和方法上的未知數。
 
題型設計方面,加入「混合題型」
 
  現行的國文升學考試,無論是國中會考、高中學測,都分為「選擇題+寫作」兩部分,比較明顯的不同是:
 
國中:
選擇題獨立考試,且全為單選題。
作文部分,同樣是獨立考試,但只有一題。(端看題型設計而定)
 
高中:
選擇題獨立考試,有單選題,也有複選題。(複選選項變為5個)
作文部分為獨立考試,共分為兩個題組(議論型題組+感性型題組
 
而這次高中學測國文針對108課綱所做的調整,最大的變革之處在於,「選擇題」部分,不只原有的「單選題+複選題」,還加入了「混合題型」,可說是徹底打破了過去學生的答題慣性。
 
加入「混合題型」,考驗學生主動理解與表達
 
(上圖為111學年度起試用之國綜參考試卷(卷一)答題卷)
 
  從上面的答題卷範本,我們可以看到,考題在結構設計上,既結合了選擇題的「概念」(文本分析+理解歸納+深度推論)還增加了「表達題」(意見陳述+分析架構+概念延伸)
  因此,學生不能再只是「多選一」,或「只是在選項中做選擇」,必須「參與答題」,並「建構理解論述」這可說,比起以往「只要會考試就好」的考試模式,足足跨進了一大步。
 
(事實上,大陸對岸的高中考試,在這方面的考試內容,業已行之有年。請參考2017年大陸語文科考試全國卷1
 
  過去,學生在面對無論是單選還是多選時,幾乎都是(被長期訓練)「從題型設計給予的方向」選擇「適當的」解釋;有時候,學生連「說明為什麼選擇這個選項」的理由多說不清楚了(「因為這個看起來很像」「因為選這個比較有感覺」)。現在,新版的學測國文試題,竟然不再給予選項,而是要他們「無中生有」,寫出自己認為妥善適切的「選項」?這對於習慣被動從選項中找答案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上圖為111學年度起試用之國綜參考試卷(卷一)答題卷)
 
(上圖為111學年度起試用之國綜參考試卷(卷一)答題卷)
 
  看完上面的答案卷的架構,幾乎許多同學都會冒出黑人問號:
  到底該從何下筆才好?
  我到底要寫些什麼才好?
  不對!它(是老師?是考卷?是問題?)到底要我寫什麼?
 
對學生的學習準備產生哪些影響與改變
 
  首先,學生的學習必須更加主動且全方位。(這看起來像是一句廢話,對吧?)仔細想想,過去學生準備「國文科」,老師教授國文科,多半單純以「背科」的方式來學習與教授、教學、思考、測驗,都是如此,以至於許多學生在「準備國文科」時,自然傾向以「課內素材」為準備重點,就算要他們閱讀「課外素材」,其實也就是坊間參考書商(或老師指定的參考書商的課外閱讀)所提供的「課內的課外素材」,終究還是不脫「課內」這一概念。
 
  加上家長也好,學生也好,通常更著重在英文、自然、數學等科目(英數理科學習導向),部分國文老師的教學模式與內容又礙於教學架構(或教學慣性),無法引動與刺激孩子的學習動機,以至於學生在課餘主動接觸國文的意願和比例,年年大幅降低,當然更難做到所謂的「主動進行全方位閱讀訓練」。
 
  結果,108課綱調整過後,現在不再只是「背就好」,不再只能「選擇就好」,還必須「理解互動」與「參與式表達」?這對於原本就沒有將國文視為重點科目,或者本來就不甚在意的理解力訓練與培養的家長與孩子來說,無疑更是「雪上加霜」(這樣用對嗎?)
  還是應該用「敲響喪鐘」?
  不要這麼說,應該說,正在閱讀此篇的家長與孩子,你們在思考國文時,是不是也是屬於上述的這種類型呢?你們想好了該怎麼改變了嗎?
 
「混合題型」的複雜性分析
 
  分析從「選擇題」到「混合題型」的躍進,最大的差異點,其實在於「理解的主被動性」
  以往,只要有閱讀題型或題組,「先看選項」,幾乎是許多同學答題時的「秘密武器」;再者,則是「粗略地抓取文章的關鍵字詞」,然後對應選項。
  這種「解題技巧」,通常一遇到篇幅較長的文章,便已左支右絀──不是容易誤讀、漏讀,就是容易被誘導選出錯誤選項。
  現在,不只選項沒了,還必須要「參與表達」?而且還不是「填充題」與「簡答題」?這可真是愁煞學生了!
  那麼「理解的主被動性」的作用,會反應在那些學習複雜性上呢?
  以下是學好閱讀的分析:
 
  1.更重視理解的層次感(而且還要能逆推前後文意)
  2.更強調建立論述(而且還要能言之成理)
  3.更在乎感悟的品質(不再只是吟風弄月、無病呻吟)
  4.更著重創造力的表現完整度與手法
  5.更凸顯出學生詞彙量的不足(或多寡)
  6.更揭示了基礎/進階語文運用和組織能力
 
  看完這些複雜的語文訓練重點,再回過頭思考當前,我們對孩子的語文能力訓練內容,真的滿足以上六個重點嗎?我們還是再用傳統的「讀國文」「背國文」的方式,卻妄想訓練及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嗎?
 
  今年起,無論是國中還是高中(高中一這一屆),都將面對這種變化較過去複雜的題型時,學好閱讀的教學團隊卻以無比旺盛的鬥志準備迎接挑戰,原因無他,我們已經實際教授孩子們上述的複雜語文訓練將近有7年的時間,等於學好閱讀較大考中心的趨勢,提前規劃了將近有七年之久,也建構出完整且能真正提升孩子深度語文能力的專業系統性教學。不只打破孩子對一般國文學習的刻板認知,也強化了孩子未來生涯真正會活用的理解能力與語文能力,不只能夠讓孩子有充分的戰力跨越考試難題,也讓他能擁有游刃有餘的實戰理解與表達能力!
 
  好了,說了那麼多,直接貼連結,一睹111學年的大學學測的考題吧!
 
撰稿人/石廷宇
類型:高中學測題型解析
對象:高中
關鍵詞:108課綱、學測、高中、國文、作文
 
  對了,你知道學好閱讀的國中組在面對今年108年高中學測的最佳答題數是幾題嗎?報給你知:
  高中學測單選題共34題(因為國中只考單選,未經多選訓練,故略而不答)
  國中組最佳成績:單選32/34題,平均對題數:30題。(國中生喔!)
 
  國中生考高中學測最多只錯2題?
 
  明明只是國中生,為什麼卻可以寫出如此佳績?
 
  因為關鍵不再「學習年齡」,而是回到學習的本質:「理解年齡」,如此而已。
 
  而今年1月份,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簡稱大考中心),為因應「108課綱」的調整,重新針對高中升大學的學科能力測驗內容,進行了一番調整,可以說是更加衝擊了人們以往對於國文科考試的既定印象。
 
到底調整了哪些地方呢?就讓筆者帶大家一探究竟吧!
 
內容方面
 
  基本上,內容延續國文科考一貫的脈絡,除了一定要涉及的「高中部編之必修課程」(稀少),其他取材則來自:符合普通高中學生程度的各類 文本,包含:古今詩歌、散古今詩歌、散文、小說,以及應用文、學術論文跨領域本圖表等,兼顧文言與白話。
  而因為108課綱強調的概念是「核心素養」,因此,大考中心擬定以「素養導向」命題重點:
 
  1.試材情境化
  2.考察整合運用能力
  3.跨領域的主題式試題設問
  4.強化評量表達說明能力
  
  而這些素養導向命題重點,除了必須切合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也必須能夠考核學生延伸應用與學習內容的重點,同時取材自環境工程領域與社會領域,以及最重要的,能夠考核學生的「表達說明能力」。
  在內容不再僅限「國文科」(跨領域)的這一變數之外,題型設計的變數,也成為了學生學習方向和方法上的未知數。
 
題型設計方面,加入「混合題型」
 
  現行的國文升學考試,無論是國中會考、高中學測,都分為「選擇題+寫作」兩部分,比較明顯的不同是:
 
國中:
選擇題獨立考試,且全為單選題。
作文部分,同樣是獨立考試,但只有一題。(端看題型設計而定)
 
高中:
選擇題獨立考試,有單選題,也有複選題。(複選選項變為5個)
作文部分為獨立考試,共分為兩個題組(議論型題組+感性型題組
 
而這次高中學測國文針對108課綱所做的調整,最大的變革之處在於,「選擇題」部分,不只原有的「單選題+複選題」,還加入了「混合題型」,可說是徹底打破了過去學生的答題慣性。
 
加入「混合題型」,考驗學生主動理解與表達
 
(上圖為111學年度起試用之國綜參考試卷(卷一)答題卷)
 
  從上面的答題卷範本,我們可以看到,考題在結構設計上,既結合了選擇題的「概念」(文本分析+理解歸納+深度推論)還增加了「表達題」(意見陳述+分析架構+概念延伸)
  因此,學生不能再只是「多選一」,或「只是在選項中做選擇」,必須「參與答題」,並「建構理解論述」這可說,比起以往「只要會考試就好」的考試模式,足足跨進了一大步。
 
(註:事實上,大陸對岸的高中考試,在這方面的考試內容,業已行之有年。請參考:2017年大陸語文科考試全國卷1
 
  過去,學生在面對無論是單選還是多選時,幾乎都是(被長期訓練)「從題型設計給予的方向」選擇「適當的」解釋;有時候,學生連「說明為什麼選擇這個選項」的理由多說不清楚了(「因為這個看起來很像」「因為選這個比較有感覺」)。現在,新版的學測國文試題,竟然不再給予選項,而是要他們「無中生有」,寫出自己認為妥善適切的「選項」?這對於習慣被動從選項中找答案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上圖為111學年度起試用之國綜參考試卷(卷一)答題卷)
 
(上圖為111學年度起試用之國綜參考試卷(卷一)答題卷)
 
  看完上面的答案卷的架構,幾乎許多同學都會冒出黑人問號:
  到底該從何下筆才好?
  我到底要寫些什麼才好?
  不對!它(是老師?是考卷?是問題?)到底要我寫什麼?
 
對學生的學習準備產生哪些影響與改變
 
  首先,學生的學習必須更加主動且全方位。(這看起來像是一句廢話,對吧?)仔細想想,過去學生準備「國文科」,老師教授國文科,多半單純以「背科」的方式來學習與教授、教學、思考、測驗,都是如此,以至於許多學生在「準備國文科」時,自然傾向以「課內素材」為準備重點,就算要他們閱讀「課外素材」,其實也就是坊間參考書商(或老師指定的參考書商的課外閱讀)所提供的「課內的課外素材」,終究還是不脫「課內」這一概念。
 
  加上家長也好,學生也好,通常更著重在英文、自然、數學等科目(英數理科學習導向),部分國文老師的教學模式與內容又礙於教學架構(或教學慣性),無法引動與刺激孩子的學習動機,以至於學生在課餘主動接觸國文的意願和比例,年年大幅降低,當然更難做到所謂的「主動進行全方位閱讀訓練」。
 
  結果,108課綱調整過後,現在不再只是「背就好」,不再只能「選擇就好」,還必須「理解互動」與「參與式表達」?這對於原本就沒有將國文視為重點科目,或者本來就不甚在意的理解力訓練與培養的家長與孩子來說,無疑更是「雪上加霜」(這樣用對嗎?)
  還是應該用「敲響喪鐘」?
  不要這麼說,應該說,正在閱讀此篇的家長與孩子,你們在思考國文時,是不是也是屬於上述的這種類型呢?你們想好了該怎麼改變了嗎?
 
「混合題型」的複雜性分析
 
  分析從「選擇題」到「混合題型」的躍進,最大的差異點,其實在於「理解的主被動性」。
  以往,只要有閱讀題型或題組,「先看選項」,幾乎是許多同學答題時的「秘密武器」;再者,則是「粗略地抓取文章的關鍵字詞」,然後對應選項。
  這種「解題技巧」,通常一遇到篇幅較長的文章,便已左支右絀──不是容易誤讀、漏讀,就是容易被誘導選出錯誤選項。
  現在,不只選項沒了,還必須要「參與表達」?而且還不是「填充題」與「簡答題」?這可真是愁煞學生了!
  那麼「理解的主被動性」的作用,會反應在那些學習複雜性上呢?
  以下是學好閱讀的分析:
 
  1.更重視理解的層次感(而且還要能逆推前後文意)
  2.更強調建立論述(而且還要能言之成理)
  3.更在乎感悟的品質(不再只是吟風弄月、無病呻吟)
  4.更著重創造力的表現完整度與手法
  5.更凸顯出學生詞彙量的不足(或多寡)
  6.更揭示了基礎/進階語文運用和組織能力
 
  看完這些複雜的語文訓練重點,再回過頭思考當前,我們對孩子的語文能力訓練內容,真的滿足以上六個重點嗎?我們還是再用傳統的「讀國文」「背國文」的方式,卻妄想訓練及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嗎?
 
  今年起,無論是國中還是高中(高中一這一屆),都將面對這種變化較過去複雜的題型時,學好閱讀的教學團隊卻以無比旺盛的鬥志準備迎接挑戰,原因無他,我們已經實際教授孩子們上述的複雜語文訓練將近有7年的時間,等於學好閱讀較大考中心的趨勢,提前規劃了將近有七年之久,也建構出完整且能真正提升孩子深度語文能力的專業系統性教學。不只打破孩子對一般國文學習的刻板認知,也強化了孩子未來生涯真正會活用的理解能力與語文能力,不只能夠讓孩子有充分的戰力跨越考試難題,也讓他能擁有游刃有餘的實戰理解與表達能力!
 
  好了,說了那麼多,直接貼連結,一睹111學年的大學學測的考題吧!